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論壇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之列,竟是天文學者的荒謬敵意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之列,竟是天文學者的荒謬敵意
2024-04-29 20:44:12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之列,竟是天文學者的荒謬敵意  (閱讀 778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7



« 於: 2019-04-25 23:25:14 »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之列,竟是天文學者的荒謬敵意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752

在二○○五年,發現了古柏帶一顆後來被命名為鬩神星(Eris)的矮行星。發現它的加州理工科學家麥可・布朗(Mike Brown)認為鬩神星比冥王星還稍大一些(這點後來證明有誤)。鬩神星發現一事的化學反應,使國際天文聯合會任命了一個行星定義委員會,成員包括曾獲獎項肯定的科學作家達瓦・索柏(Dava Sobel),另外再加上六名資歷顯赫的天文學家。

在經過長時間的諮議與辯論後,此一權威的委員會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行星定義:「行星乃是依照軌道繞行任一恆星的物體,且其體積或質量需大到足以用重力讓自身接近圓形,但又不能大到啟動核融合而晉身為恆星。按照這則定義,再配合上眾多行星科學家的想法,古柏帶的矮行星被承認為一種新的小型行星分類。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只是有點怪而已了。早在一九八○年,眾所周知英國天文學家布萊恩・馬斯登(Brian Marsden)就曾告訴克萊德・湯博,說在他看來冥王星算不得行星。馬斯登還說他的志向,就是要讓冥王星被「正名」為小行星,藉此,抹消湯博的歷史貢獻。我們問了一些人,但沒人記得馬斯登為什麼充滿敵意,但大家確實表示,出於某種原因,馬斯登看湯博不順眼就是了。於是就在二○○六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大會上,以馬斯登為首的一群天文學者先以程序問題做為手段,反對國際天文聯合會委員會所提的行星定義。再來他們丟出了一系列急就章拼湊出來、粗製濫造的修正案與新定義,結果全數遭到投票否定。但這群人仍不死心。到了為期一周會議的最後一天,多數與會者都已經提前離開(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成員僅剩百分之四),少數帶著倦容留下來的會員將投票表決,是否要用新的定義取代其內部委員會精心擬好的行星定義。

很不幸的是,這個將交付表決的新定義,既不嚴謹、也不合理、更談不上優雅。而這定義一經通過,後果便是冥王星等矮行星、外加繞行其他恆星的所有行星,統統被逐出了行星的大家庭。那一日在國際天文聯合會上,草率的投票過程在國際上惡評如潮,程序上的缺陷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這個蒙混過關的定義,既未能得到為數眾多的天文學者認同,更令一群特定的行星專家——也就是行星科學家——一整個義憤填膺。

認真說,這個新的定義漏洞百出。比方說它有一條規定是行星必須繞行我們的太陽。這簡直犯蠢,因為這等於徹底昧於宇宙充滿(太陽)系外行星這一令人振奮的發現。事實是,幾乎每顆恆星都有行星繞行。要是按照這個定義,那行星就等於成了太陽系的專利,亦即出了太陽系,宇宙間再無行星。這個定義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有人為操控行星數目之嫌。他們刻意將行星的數目壓低,理由是讓小學生記憶的負擔減輕(沒錯,這麼好笑的理由,他們提出的時候可是煞有介事,表情一本正經!)。而正為了減少「冗員」,他們規定行星必須將所處的地區「掃蕩乾淨」。

這種思維本身就很妙。因為我們要決定一個物體是不是行星,難道不應該專注在這物體本身的特性上嗎?為什麼我們要去管它附近有或沒有什麼東西呢?但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才不管這個物體長得什麼模樣、也不在乎它有什麼樣的性質:比方說它有沒有大氣層?有沒有衛星?有沒有山川與海洋?他們的定義所在意的是:這物體位在什麼地方?它繞行運轉的是什麼對象?它軌道附近有或沒有什麼東西?按照這種定義,地球要是外頭圍繞著一團碎片(事實上地球出現的前五億年確實如此,甚至今天你也可以說地球外頭繞著各種殘骸),那就連我們自己的家,都不能算得上是行星了。

這組定義原本已經夠爛,雪上加霜的是馬斯登還額外補上一刀。在決議文的尾聲,馬斯登這夥人額外加了一條純粹是洩恨用的廢話:「矮行星不是行星。」靠著這句廢話,馬斯登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夙願:冥王星在天文學者的眼裡,或是在天文學的文本裡,都不再是顆行星了,而克萊德・湯博的歷史定位,也就此抹消。

國際天文聯合會的荒謬表決,引起媒體間一片譁然,而其報導的重點放在冥王星的「降級」。降級在此並不是個中性的字眼,降級意味著地位遭貶,意味著重要性大不如前。

惟真相很快地就浮出水面,外界開始意會,有心人想把新的矮行星分類逐出行星之列,冥王星與其同類便會從太陽系的重要星體之列除名。

天文學者在布拉格投票投成這樣,消息傳到了新視野號團隊這裡,各種反應都有。有人覺得無所謂(誰在乎天文學家怎麼想?他們又不是行星專家),有人覺得莞爾、有人覺得煩躁、有人真心覺得火大。法蘭・貝格納說得一針見血:「矮人也是人,矮行星也是行星。以上。」

許多行星科學家很不能接受的一點,是主流媒體的報導方式。不少新聞機構把這次問題百出的分類當成既成事實報導,未經查證就全盤接受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權威。話說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是以天文學者為核心的組織,行星科學家並非其主力,他們不見得有權威可以定義像「行星」這麼個常用的單字。

投票完的兩周後,數百名行星科學家——人數超過在布拉格投票的天文學家總數——簽署了請願書。他們的訴求的是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瑕疵太多,所以拒絕使用。媒體大多對這次請願視而不見,原因我們並不理解。總之因為這次莫名其妙的投票,冥王星在不少民眾的想像中成了顆小行星,但冥王星真的是一顆貨真價實、「小型」的行星。
長路迢迢

天文學家的蠢事暫且按下不表,新視野號團隊還是得迎接非常忙碌的二○○六年。總的而言,將近十年的冥王星航程可區分為兩階段,且各自有不同的特色、工作內容以及節奏。用來衝刺到木星的十三個月中排滿了飛行器的調度、初始路徑修正、觀測儀器的部署與校準,還有一票關乎如何飛掠木星的規劃活動。在通過木星之後,新視野號將以八年的時間航向冥王星,期間飛行器多以冬眠度過每一年,而在地球上的任務團隊,將利用此時規劃冥王星的飛掠事宜。多年前當湯姆・考夫林在新視野計畫經理的職位上退休,由葛倫・方騰接手之際,艾倫曾分別為這兩階段航程的命名,藉此褒揚這前後任的兩位計畫經理:飛到木星這一段,被稱為「湯姆的巡弋」(Tom’s Cruise),而從木星到冥王星這段,則被稱為「葛倫的滑翔」(Glen’s Glide)。

隨著新視野號展開漫長的太空之旅,計畫團隊也順勢大幅縮編。從發射回推的四年是一段「建軍」的過程,期間超過兩千五百名專才參與了飛行器的打造、測試與發射,另外還有地面系統、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與火箭部分的團隊同仁。但發射之後僅短短一個月內,大部分的計畫成員就都失去了功能性與必要性。由是他們紛紛轉往其他計畫效力。如果原本的新視野號計畫是一座大城,現在的新視野號計畫就是一座小鎮。

在航向冥王星的長路迢迢中,稱得上必要的只有骨幹的飛航控制與規劃人員、一小批工程背景的「系統擔當」、兩打的科學團隊成員,與科學團隊合作的器材工程組員,還有為數不多的管理層。艾倫回憶說:「發射之後短短幾周,大家幾乎都各奔西東。計畫規模一下子縮水成剩下五十顆按鈕搞定。一夕之間舉目四望,我赫然發現:怎麼只剩我們幾個小貓兩三隻——一個頗為袖珍的團隊——十年內要讓這架東西飛完三十億英里,最後還要飛掠一顆素昧平生的新行星,就全看我們的了。」

你可能會以為地球到冥王星這麼遠、飛行的時間又長達十年,團隊成員應該會無聊到死、每天上班不知道要幹什麼好吧。但實際上隨著各種程序的日益自動化,加上原本的計畫就是讓飛行器冬眠度過大部分的時間,所以新視野號任務的團隊規模僅是航海家任務的十分之一。航海家計畫動用了多達四百五十人的大陣仗,我們才幾十個人要搞定一切。而正因為人力如此精簡,對新視野號團隊而言,這仍舊是極為充實而忙碌的十年。

要說忙,航程的第一段算是忙中之忙。十三個月內要趕到木星,時間不是普通的趕,而要做完的事情之多,可謂「國事如麻」。哈爾・威佛回憶說: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