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論壇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源自14億年前的黑洞合併
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源自14億年前的黑洞合併
2024-04-29 03:42:54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2]
  列印  
作者 主題: 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源自14億年前的黑洞合併  (閱讀 16492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15 於: 2016-02-18 23:34:48 »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475
天文學家首度觀測到遙遠宇宙中劇烈事件造成的「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這種時空結構波紋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於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時的主要預測之一,科學家耗時百年才終能驗證預測的正確性,開啟一扇得以窺視宇宙奧秘的新窗。
 
  重力波攜帶著劇烈事件源頭的訊息及重力本身的性質,物理學家以前就曾提出:在兩個重力很強的黑洞互繞並合而為一的最後慘烈階段,應該會製造出能偵測到的重力波;
天文學家之前卻未曾觀測到這樣的黑洞撞擊合併事件,卻也不曾放棄這樣的企圖,因而有雷射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的建置。
LIGO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提供經費,並由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維持運作。
 
  LIGO有兩個分別位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縣(Livingston, Louisiana)和華盛頓州漢福德鎮(Hanford, Washington)兩地的偵測器,
於臺北時間2015年9月14日的17:51偵測到重力波的訊號。相關資料由LIGO科學團隊(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和Virgo科學團隊分析研究成果,
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專業期刊中。LIGO科學團隊從觀測到的訊號,估計這兩顆黑洞的質量分別為太陽的29倍和36倍,
其碰撞合併事件發生時間則約為13億年之前。在此事件中,約有3倍太陽質量的物質在不及1秒的短暫時間內被轉換成重力波,其尖峰時間的輸出的能量相當於整個可見宇宙的50倍左右。
在這兩個偵測器中,利文斯頓偵測到重力波訊號的時間比漢福德早了7毫秒,而訊號源來自南天方向,

如左方影像中有顏色的線條所標示的範圍,最外圍紫色線條代表可信度(confidence level)達90%的範圍,
最內側的黃色線條圈起處則代表可信度約10%的範圍。
 
  根據廣義相對論,一對黑洞互繞過程中,會經由發射重力波的方式而損失能量,導致它們逐漸靠近,如此耗時數十億年之後,
才會達到撞擊合併的最終時刻。在最後剎那,
兩個黑洞以幾近一半光速的極快速度撞在一起,形成一個質量更大的黑洞,並依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公式(E=mc^2)
將其中一部分合併後的黑洞質量轉換成能量;
正是這強烈的能量而在最終剎那爆發出強烈的重力波,LIGO測到的也正是這個最終剎那發出的重力波。
 
  雖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有重力波,不過他認為重力波太微弱,應該無法偵測到;直到1970至1980年代,
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泰勒二世(Joseph Taylor, Jr.)等人才首度證明重力波的存在。
泰勒及拉塞爾·赫爾斯(Russell Hulse)於1974年發現史上第一對由波霎(pulsar,又稱脈衝星)環繞中子星而組成的雙星系統PSR B1913+16;
而後泰勒與韋斯伯格(Joel M. Weisberg)於1982年發現這對雙星中的波霎,很可能是因為釋放重力波型態的能量而使軌道逐漸縮減。
泰勒和赫爾斯因這項重要發現而獲得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LIGO的新發現,是第一次藉由測量通過地球的波動所造成的時間與空間結構的微小擾動來直接觀測到重力波本身,達成了科學家已逾50年的野心與心願。
而這也奠定了「重力波天文學」領域的開展,LIGO的發展性,
讓科學家們都在期待:未來或許重力波的研究可以不僅僅侷限於碰撞黑洞雙星,而是能推展到其他擁有強重力場的天體上。
有參與本次LIGO新發現的科學家開玩笑說:真想看到愛因斯坦聽到我們真的偵測到重力波後,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LIGO科學團隊(LSC)由來自美國等15國共1000多位科學家參與,有90多個大學與研究機構參與發展偵測器與資料分析的工作,另還有將近250位學生投身過LIGO大業中。
其中LSC的偵測器網包含LIGO干涉儀(LIGO interferometer)和位在德國的GEO 600偵測器。VIRGO團隊由歐洲19個不同研究團隊的250多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組成,
其中由歐洲重力天文台(European Gravitational Observatory,EGO)負責維護運作在義大利比薩附近的Virgo偵測器,目前這個偵測器正在更新設備中。
 
  LIGO初建成於1999年,而後於2002年開始搜尋重力波訊號,但直至2010年為止完全沒有收穫。
之後於2010~2014期間重新設計並建置相關儀器,使LIGO干涉儀靈敏度提高到原來的10倍以上,
使得能探測重力波的宇宙深度也增為原來的10倍以上,
相當於將可探測的宇宙空間範圍擴展為原來的100倍以上,因而可偵測的星系與其他天體數量更是原來的1000多倍。這個改進過的系統稱為先進LIGO(Advanced LIGO)
,於2015年9月開始正式運作,隨即便偵測到這個重力波訊號。
 
  LIGO的每個測站都由4公里長的L型管道組成LIGO干涉儀,建物內有特殊儀器將一束雷射光一分為二,分別打入L型管道的兩臂,在臂中來回反射;這兩臂管道皆為長4000公尺、直徑約1.2公尺的不鏽鋼鋼管,
內部保持幾近真空狀態(約1兆分之一大氣壓),以免影響雷射光的光速,每個管道抽真空的工作足足達到40天以上才能抽到前述幾近真空的狀態。雷射光的用途在於精密監測位在管道底端的反射鏡距離

。根據廣義相對論,當重力波通過偵測器時,會因時空微擾造成反射鏡位置有極微小的改變;基本上,這個改變量小於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10E-19公尺)都還能偵測到,
其儀器的精密度要求實為變態級別,也可從中見到科學家為了這個實驗所付出的心血。
 
  利文斯頓和漢福德兩測站相距約3000公里,同時運作;兩測站之所以要相距如此遙遠,是為了經確定出重力波事件來源的方向,也可藉此確認所偵測到的訊號是真的來自太空,而非其他局部地區的訊號干擾

目前LIGO實驗室正在與印度多個研究機構協商中,若獲印度政府同意,將在印度半島建置第3個先進LIGO偵測器,預定可在2020年代初期開始加入運作。而VIRGO的義大利比薩測站與位在日本神岡的重力波偵測器(Kamioka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KAGRA)目前都在更新中,預定在2016~2018年期間陸續開始正式運作。如此一來,如同地震測站愈多愈好一樣,可讓對重力波源的定位工作更加精準。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16 於: 2016-02-25 18:29:58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78159.htm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CFA)的研究人员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去年9月14日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双黑洞,可能同生于一个寿终正寝时爆发伽马射线的大质量恒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3日报道,CFA天体物理学家艾维·劳埃伯说:“这一宇宙中的事件相当于一个孕妇怀了一对双胞胎。”这两个超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分別为太阳质量的29倍和36倍。LIGO探测到双黑洞并合的信号后,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从天空的同一区域在仅0.4秒后发现爆发出的伽马射线。

通常,当一个巨大的恒星到达生命尽头时,它的核心会坍塌成一个黑洞。但如果这个恒星旋转得异常迅速,其核心可能会延展成一个哑铃型,并分为两个团块,然后各自形成一个黑洞。

在这一对黑洞形成后,恒星的外层瞬时向内冲向它们。这个双黑洞初始分离成地球般大小,并在几分钟内并合期靠得足够近,从而既产生引力波,又爆发出伽马射线。之后,新形成的单一黑洞争分夺秒地“大快朵颐”周围的物质,向外喷射爆发的物质。

然而,欧洲新一代伽马射线望远镜(INTEGRAL)并未确认此信号。劳埃伯说:“即使费米的检测是虚惊一场,未来LIGO也应监测伴随事件迸发出的光。不管其是否来自于黑洞的并合,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劳埃伯指出:“如果从引力波事件中探测到更多的伽马射线爆发,这将提供一种很有前景的测量宇宙距离和其扩张的新方法。通过观测伽马射线爆发的余辉和测量它们的红移,将其与LIGO独立测量的距离比较,天文学家可以精确限定宇宙学的参数。天体物理的黑洞要比其他如超新星的距离指标研究起来更为简单,因只需通过其质量和自旋即可完全确定。”

越來越神奇

当一个巨大的恒星到达生命尽头时,它的核心会坍塌成一个黑洞。但如果这个恒星旋转得异常迅速,其核心可能会延展成一个哑铃型,并分为两个团块,然后各自形成一个黑洞。
那宇宙中類似 雙黑洞應該 會很多吧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17 於: 2016-03-13 13:24:10 »





LIGO 2016/2/11 公佈 2015/9/14 發現的重力波來源 GW150914,在兩個黑洞合併的數毫秒內所釋出的能量達到 3.6e+49 瓦(W) = 3.6e+25 yottawatts(YW),
相當於全宇宙恆星輸出功率總和的50倍!

好可怕數字


http://physics.nist.gov/cuu/Units/prefixes.html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18 於: 2016-06-15 08:11:39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0561.htm


今年二月当一篇有关首次观测到引力波的文章发表时,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科学届。研究人员检测到两个体积为太阳三十倍的巨大黑洞碰撞产生了时空弯曲。现在一篇新文章解释了黑洞合并是如何产生的——结果表明它们很可能来自密集的恒星群


球状星团是一个环绕星系核的球状恒星集群。“结果发现恒星群可能是创造一个双黑洞系统的最佳方式之一,”研究首席作者卡尔?罗德里格兹(Carl Rodriguez)博士这样说道。去年九月检测到的信号来自两个黑洞的合并,名为GW150914。

这些信号是由分别位于路易斯安那和华盛顿的两个高级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检测到的。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预测了这一发现。形成可以产生引力波的双黑洞系统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源自已经彼此环绕的双星,当两颗恒星都死亡坍塌成黑洞时,它们会留下一个双黑洞系统,因为它们已经彼此引力吸引。
另一种主要渠道便是我们文章里所描述的动态生成。” 罗德里格兹博士说道。“黑洞形成于恒星群里的单个恒星。由于它们比恒星群里的典型恒星更重,它们会迅速坍塌至恒星群中央,形成一个黑洞坑。二月的文章发表后,人们就开始思考恒星群是如何创造Ligo观测到的那种双黑洞。二十多年前人们就开始考虑球状恒星群产生双黑洞的可能性,直到近几年我们的计算机才足够强大可以以真实大小对球状星云进行建模。球状星云里的双黑洞系统是通过动态性形成的,也即黑洞都集中在星系中央,彼此捕捉形成双系统。”

Ligo项目小组成员、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班加罗尔?萨牙普拉卡什(Bangalore Sathyaprakash)教授表示,计算机仿真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也即一个单独的恒星对创造了产生GW150914的黑洞。“我们需要更多数据确定这个双黑洞系统究竟形成于哪一种方式,事实上,这两种情景可能都起了作用。”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19 於: 2016-06-15 18:29:31 »

美國天文學會第228屆年會 _LIGO將召開新聞發佈會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od.html

美東時間2016年6月15日,美國的鐳射重力波探測專案LIGO又將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他們探測到了另外兩個 質量在10倍太陽 質量的黑洞碰撞併合發出重力波的消息。

LIGO將召開新聞發佈會,有關重力波進一步的實驗觀測結果
將有轟動性新聞嗎 ?
目前還不知道


 
http://www.gigcasa.com/articles/372695?lang=zh
美國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學合作組織將會發佈重要信息。參加信息發佈的人員既有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新聞發言人加布里埃拉·岡薩雷斯,還有歐洲VIRGO(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的新聞發言人富爾維奧·里奇。LIGO在2月11日宣布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來自分別為29倍太陽質量和36倍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的併合。這意味着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距這次「大發現」過去剛剛4個月,LIGO難道又要「放大招」?答案不得而知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20 於: 2016-06-15 21:03:19 »

6月16号凌晨1点15分,引力波又有大事发生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0869.htm

https://aas.org/aas-briefing-webcast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21 於: 2016-06-16 08:37:46 »



http://finance.sina.com/bg/tech/sinacn/20160615/11451463789.html
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源自14億年前的黑洞合併


http://news.ifeng.com/a/20160616/49072327_0.shtml

LIGO宣布了第二个黑洞合并事件。这次的黑洞合并事件称为GW150914,信号来自大约14亿光年外,
一个黑洞的质量为我们太阳的14.2倍,另一个为7.5倍的太阳质量,合并后的质量为我们太阳的20.8倍。

2015年12月26日,来自LIGO和Virgo合作组织的科学家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圣诞礼物——在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仅3个月之后,
高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 LIGO)的两个探测器就再次记录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
跟上次一样,这一引力波信号源自于两个黑洞即将合二为一之时最后的相互绕转,这种现象被称为并合(coalescence)。
尽管这一信号要比首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更弱,但这一新发现的置信度仍然超过99.99999%。

再次探测到引力波,表明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在宇宙中相当常见。这也意味着,当美国的高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和意大利的高新室女座引力波探测器(Advanced Virgo)在升级后于2016年底恢复运行之后,很可能会检测到更多引力波事件。这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成对出现的黑洞。

黑洞是最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其中一些黑洞成对形成,相互旋转,并以引力波的形式损失能量,因而会逐渐靠近,直到抵达一个临界点,令整个过程突然加速。它们最终会并合成一个单独的黑洞。2015年12月26日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就来源于并合之前最后的旋转阶段。

依据观测到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能够推断出那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是太阳质量的8倍和14倍(相比之下,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并合的那两个黑洞分别是太阳质量的29倍和36倍)。黑洞合并之后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21倍的旋转黑洞,大约与太阳相当的物质转化成了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这次的两个黑洞较轻,它们相互靠近的速度就没有那么迅速:此次探测到的信号持续了几秒钟,而上次探测到的信号仅持续了不到0.5秒。因此,此次观测到的双黑洞并合前相互旋转的圈数,远远大于第一次观测到的引力波事件,这让科学家有机会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一次完全不同的理论检验。

此次观测到的黑洞并合事件,发生在距离地球大约14亿光年的地方,这意味着引力波在太空中穿行了14亿年,才抵达了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的两台LIGO探测器。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的LIGO探测器比另一台位于华盛顿州汉福德的探测器早1.1毫秒记录到了引力波信号,让科学家能够大致测定引力波源的方位。

再次观测到引力波事件,证实了成对出现的黑洞在宇宙中相当普遍。对LIGO探测器从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间采集的数据所作的系综分析暗示,2015年10月2日还有可能探测到了第三起此类事件,只不过置信度较低。

最终,对此类观测的分析或许能够解释双黑洞的起源:到底是一对双星分别各自转变成黑洞,还是一个黑洞俘获了另一个黑洞?为了得到答案,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观测样本,等到高新LIGO和高新Virgo在2016年秋天恢复运行之时,这一切皆有可能。正如高新LIGO探测器在首次数据采集阶段所证明的那样,引力波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手段,来探索宇宙和宇宙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引力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0913.htm

LIGO已经大大增加了已知质量的黑洞数量。这一探测器已经确凿无疑地探测到了两次引力波事件,对应两次独立的黑洞合并事件(如图所示,两个较小质量的黑洞合并成为较大质量的黑洞)。在每一次事件中,LIGO都精确测定了参与事件黑洞各自的质量以及合并后黑洞的质量。图中虚线标出的是LIGO探测到的一次疑似事件,其由于信号太过微弱而未能得到确认

来自爱因斯坦的圣诞礼物


今日凌晨发布会现场发布的此次引力波事件的信号图

再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编号为GW151226,它是在2015年12月26日国际标准时03:38:53探测到的,信号显示,两个质量分别为大约14倍和8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合并之后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显示有大约1倍太阳质量的物质被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出去,项目研究人员称这次的信号是“来自爱因斯坦的圣诞礼物”。

在发布会一开始就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LIGO科学合作组发言人加布艾拉·冈萨雷斯女士女士(Gabriela González)开门见山地宣布了再次探测到引力波的消息。 这是他们自从今年2月份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以来再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信号。点击直接查看: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百年前预测证实

什么是引力波

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它是由宇宙中的一些最为剧烈的事件产生的,如大质量致密天体的碰撞或合并事件。引力波的存在早在1916年便已经由爱因斯坦预言,当时爱因斯坦证明了加速下的大质量物体将会扭曲时空,并产生从该源头发出的时空涟漪。这种“涟漪”将以光速穿过宇宙,携带着关于产生它们的那次灾难性事件和引力本质的珍贵信息。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大量证据证明引力波的存在,主要手段是通过引力波对银河系中近距离绕转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所开展的相关研究。这些间接研究的结果与爱因斯坦在100年前的预言吻合度相当好,如在考虑引力波带走能量的情况之后,这类天体轨道的衰减过程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理论的计算结果。然而,从地球上直接探测引力波的信号尽管长期以来广受科学界期待,但却一直未能实现突破。之所以科学家们如此期待这项突破,是因为这将提供对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新的,且更为直接的检验,并开启人类研究宇宙的全新大门。科学家们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案例,从而能够开展对黑洞合并频率的研究,并帮助他们检验一些极端环境下物理理论的正确性,甚至可能引出更加深层的自然本质理论。

LIGO科学合作组发言人加布艾拉·冈萨雷斯女士表示:“我们的计划并非仅仅是探测到首次引力波信号,也并非想要去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我们想要做的是创建一个天文台。”她说:“此时此刻,我们才可以说,LIGO的目标已经真正达成了。



这张图展示的是LIGO两次确认探测结果以及一次疑似结果的日期,后者由于信号太过微弱而未能得到确认。这三次事件编号和具体日期为:GW150914 (Sept。 14, 2015), LVT151012 (Oct。 12, 2015)以及GW151226 (Dec。 26, 2015)。所有三次事件都是在为期4个月的“先进LIGO”设施首次试运行阶段探测到的

有关这项发现的论文已经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这是LIGO的第二次引力波探测事件。与此同时项目组此前还曾经遭遇到另外一次“疑似信号”,由于该信号太过微弱而无法确认。研究组已经在今年2月份的那次发布会中介绍了有关情况。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表示:“引力波探测将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黑暗一面。引力波天文学将成为21世纪的天文学。”




此次LIGO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来自两个互相绕转并最终合并的黑洞。最上方演示的是这两个黑洞的实际运行情况,下面分别展示LIGO探测器采集的到的引力波信号和频率变化,可以看到频率从最初的35Hz一路飙升到大约700Hz

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有啥不一样?质量更小的黑洞

此次新发现的引力波信号源自大约14亿年前的一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参与合并事件的黑洞质量大约分别为14倍和8倍太阳质量,它们不断相互绕转并最终合并。信号显示这两个黑洞合并之后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1倍太阳质量的新黑洞,这就意味着在一瞬间有大约和一个太阳质量相当的能量被转化为引力波的形式释放了出去。



这是南半球天空示意图,标出的位置是LIGO探测器在2015年12月26日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在天空中的大致来源方位。不同的颜色线条范围代表可能性的高低:最外侧紫色线条圈定的范围代表大约90%置信度,内部黄色线圈定的范围代表的则是10%置信度水平,可见误差率还是相当大的



截止目前,LIGO探测器探测到的两次引力波信号大致来源方位示意图。同样的,不同的颜色线条代表不同的置信度水平:最外侧紫色线条圈定的范围代表大约90%置信度,内部黄色线圈定的范围代表的则是10%置信度水平



这一三维投影地图展示的是LIGO全部三次引力波探测信号(包括两次确凿的引力波信号探测和一次疑似信号探测结果)的可能信号源位置。两次确认的引力波信号分别是GW150914(绿色)和GW151226(蓝色),图中第三个区域代表的则是一个疑似信号(LVT151012,红色)。图中不同颜色线条区域代表不同的置信度水平:最外侧线条代表大约90%置信度,最内侧则代表大约10%置信水平

和LIGO的第一次探测相比(当时探测到的信号来自两个大约3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此次探测到的信号频率更高并且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在首次引力波探测信号中,科学家们只观测到两个黑洞碰撞合并之前的最后一圈或是两圈绕转过程,而此次科学家们一共追踪到两个黑洞合并之前的最后27圈相互绕转。冈萨雷斯表示:“这将让我们能够更为精确地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对黑洞的各项参数做更加精确的估算。”

此次,研究组同样有机会对参与合并黑洞的自旋情况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至少那个质量较大的成员黑洞存在自旋,速率约为黑洞自旋理论最大速率的20%左右。LIGO项目组成员,美国西北大学的维基·卡罗基拉表示:“如果光从首次引力波探测信号来看,参与合并的两个黑洞似乎是不存在自旋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属于新发现。”

LIGO Laboratory

当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计划用激光干涉的方法来寻找引力波时,很多研究者是极力反对的。反对者担心这会让大量资金打了水漂——建造这类探测器需要极大的投入,但可能什么都找不到。然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最终于1990年批准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建造,并在1992年确定了两座探测器的选址:华盛顿州的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探测器的建设于1999年完工,并于2001年开始收集数据。然而,之后的9年内,LIGO什么都没有找到,而它也于2010年被关闭,等待升级重启。

在2010年关闭并开始升级的LIGO最终于去年9月重启。升级后的高级LIGO探测引力波的能力大大提升,并在刚刚开始运行的阶段就找到了来自两个正在并合的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给一个世纪之久的引力波搜寻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天凌晨发布会上宣布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实际是在2015年12月26日被探测到的,当时距离去年9月14日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仅仅才过去了3个月左右。LIGO利用两台分别位于路易斯安那和华盛顿州的探测装置捕捉到了穿过地球的时空涟漪。这两台探测器都是巨大的L型结构,臂展有4公里长。科学家们让激光在这些长臂内部的反射镜上来回反射并精确测定来自两个长臂的反射激光之间的干涉效应,从而测量长臂所出现的任何极其细微的空间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两条长臂应该是完全等长的,因此激光束在两条长臂中传播所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然而一旦有引力波穿过探测器,在一个方向上的长臂长度就会被压缩,而在另一个方向上的长臂则会被拉伸,从而导致两束激光束传播的时间长度出现差异, 当它们反射回来并汇合时,就会出现干涉条纹。

这样的长度变化将是极其细微的——LIGO装置必须能够测出相当于一个质子直径万分之一不到的长度变化,才可能检测到引力波信号。这台价值10亿美元,经过技术改进之后的所谓“先进LIGO”实验设施是此前较老版本的升级版。这一探测装置的构想最早在上世纪1960年代便已经出现了,最初版本的LIGO装置在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年2月份LIGO团队发现引力波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整个学界,并引发全球媒体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为研究团队赢得了科维理天体物理学奖、科学突破大奖以及其他很多重要的科学奖项。基于那次发现已经发表了数十篇科研论文,对首次引力波探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从信号探测中可能包含的黑洞与暗物质之间联系的信息,再到怀疑产生引力波信号的或许根本就不是黑洞,而是虫洞等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IGO团队成员萨布里克·玛卡表示:“最有趣的工作是由LIGO项目组之外的科学家们完成的。”他说:“而这正是科学应有的方式。”

引力波天文学的黎明


正在对LIGO设施进行技术升级工作的工程师

“先进LIGO”设施目前还仅仅是在升级之后完成了其首次试运行,该次试运行时期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份。其探测器目前已经处于停机升级状态,预计将在今年7月份进行一次测试开机。如果一切顺利,那么第二次试运行预计将从今年夏末开始,持续大约6个月。与此同时,研究组的科学家们继续对首次试运行期间积累的大量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除了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之外,科学家们还希望未来能够探测到中子星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后者是一类密度极高,体积很小的恒星残骸,其中的质子和电子在 强大压力下被挤压到一起成为中子。

如果两颗中子星相互合并,理论上它们也会产生引力波信号。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LIGO数据分析委员会主席劳拉·加多那提表示:“这不会像黑洞合并那样是一类爆炸性的事件,它们产生的引力波会微弱的多。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搜索,需要花费时间,目前我们仍在对此展开尝试。”

随着研究组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他们希望能够加深对于双黑洞系统成因的理解,或许最大的可能性是:它们原本就存在于一个双星系统中,当两颗恒星全都死亡之后,剩下的两个黑洞就构成了双黑洞系统。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双黑洞系统产生于密集的星团之中,当恒星死亡之后形成单个的黑洞,随后在各自的引力作用下相互接近并成为双黑洞系统。卡罗基拉表示:“这是我主要的兴趣所在——我们能够最终弄清楚双黑洞系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两种理论究竟哪一种是对的?或者说这两种机制都存在?”

随着LIGO发现越来越多的引力波事件案例,科学家们也将拥有更多样本,用于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所包含的相关预言进行更加精确的检验。尽管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广义相对论肯定将能够顺利通过任何检测——毕竟此前已经有那么多的检验都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但是科学家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发现与理论预言的任何偏离,因为这可能就意味着发现更深层次科学原理的机会,这或许将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最终实现引力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统一。加多那提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发现任何与广义相对论不符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开始观测到任何不吻合,我们或许就将迎来超越广义相对论的崭新时代。”

不管如何,科学家们还是希望LIGO已经取得的这两次发现将只不过是一个长期和高产科学实验设施的“小试身手”。正如玛卡所说的那样:“为这个项目,科学家们已经奋斗了三代人,未来还将至少有三代科学家继续开展这项工作。我们正身处在这中间位置,真是美妙极了!”

最后要提一句,除了意大利和法国的VIRGO,日本的KAGRA,还有计划在印度修建的第三个LIGO探测器外,中国也提出了空间太极计划 探测中低频波段引力波和中山大学发起的天琴计划探测引力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科学家正在共同参与到引力波的研究中来。

« 最後編輯時間: 2016-06-16 08:50:42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873



« 回覆文章 #22 於: 2016-06-16 23:39:23 »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532

雷射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LIGO)團隊在臺北時間6月16日凌晨1時15分的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簡稱AAS)年會宣布,他們在2015年12月26日,再次偵測到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

  這次 LIGO 測到的重力波比上次還要更小:在14億年前兩個分別為 14.2 和 7.5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形成一個 20.8 倍太陽質量的大黑洞,有0.9個太陽質量被轉換為重力波放出!

  這篇《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中提到,第二次的重力波是在臺北時間2015年12月26日11時38分偵測到,美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Livingston)的測站先收到訊號,1.1毫秒後傳到美國華盛頓州漢福德(Hanford)測站。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2]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