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遠方白矮星僵尸恒星 周圍發現富金屬氣體環 SDSS1228+1040 撕裂 小行星殘骸形成環
遠方白矮星僵尸恒星 周圍發現富金屬氣體環 SDSS1228+1040 撕裂 小行星殘骸形成環
2024-05-15 17:45:30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遠方白矮星僵尸恒星 周圍發現富金屬氣體環 SDSS1228+1040 撕裂 小行星殘骸形成環  (閱讀 1697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939



« 於: 2015-11-13 17:59:02 »


僵尸恒星光环,预示太阳系最终结局
http://space.qq.com/a/20151113/009841.htm



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Very Large Telescope),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首次清晰揭露出了一颗已经死亡的恒星与它周围的小行星之间致命相互作用所留下的残迹。这项研究也让我们有机会提前窥探久远未来太阳系的最终命运。

英国华威大学的博士生克里斯托弗·曼瑟(Christopher Manser)领导的这个团队,利用VLT和其他天文台取得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颗名为SDSS J1228+1040的白矮星)——确切地说,他们研究了这颗恒星遗骸周围已经碎裂的一颗小行星的遗迹。

研究团队对这颗白矮星及其周围物质发出的星光进行了长达12年的细致观测,从2003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如此长期的观测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系统。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克里斯托弗·曼瑟解释说,“处理数据后我们得到的图像显示这些碎屑确实是盘状的,还揭示出了盘中的许多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通过一次观测就得到的。”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多普勒层析成像(Doppler tomography)的技术,原理类似于医疗上检查身体时使用的断层扫描(即CT扫描)技术。这让他们第一次绘制出了那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周围,发光气体残迹的细致结构。

比太阳质量大出10倍以上的大恒星,在生命的尽头会遭遇一场剧烈的爆炸,在超新星爆发中粉身碎骨。不过,质量没那么大的恒星,却可以躲过这场爆炸。当太阳这样的恒星耗尽燃料而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它会膨胀成为红巨星,然后将外层物质抛入太空。最终,原本那颗恒星就只有高温致密的核心残存了下来,变成了一颗白矮星。

可是,这个恒星系统里的行星、小行星及其他天体能够从这样一场浩劫存活下来吗?会有什么东西留存下来?最新的观测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白矮星被气体物质盘包围,这种情况相当罕见,至今也只发现了7例。研究团队得出结论论为,是一颗小行星游走到了离白矮星太近的地方,被后者施加的强大潮汐力撕碎,从而形成了现在他们观测到的物质盘。

这个物质盘的形成方式,与太阳系里我们非常熟悉的土星光环类似。不过,白矮星SDSS J1228+1040的直径只有土星的大约1/7,质量却是土星的2500多倍。研究团队还发现,那颗白矮星和物质环之间的间隔也很不一样——整个土星及其光环都能够轻轻松松地摆放到两者之间的空隙里去。

新的这项长期研究,让科学家能够观察物质盘在白矮星极强引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进动。他们还发现,这个物质盘有点不太平衡,还没有变成圆形。

研究合作者鲍里斯·甘希克(Boris Gänsicke)说,“我们在2006年首次发现有碎屑盘环绕着那颗白矮星时,根本无法想象有朝一日能够在照片上看清这么多细节——虽然要12年的时间来观测,但这样的等待绝对是值得的。”

这颗白矮星周围的碎屑盘能够提供关键线索,去了解走到生命尽头的恒星周围的环境。这能够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发生在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中的此类过程,甚至预言大约70亿年后太阳行将死亡时太阳系的命运。

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11月11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1/151111084926.htm



 環的內側的間隙的直徑70萬公里,  橫跨 有大約270000公里。
與此同時,白矮星比土星小七倍但重量是土星 2500倍以上“。

科學家觀測12年了


2007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07/200701/07010202.htm
這個富金屬環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一個至今尚未解開的謎題:為何白矮星周圍缺乏行星?相關論文發表在2006年12月22日發行的「科學(Science)」期刊中。

  這顆白矮星編號為SDSS1228+1040,位在室女座方向,距離地球約463光年;天文學家估計它在約在1億年前才變成白矮星,對白矮星這種天體而言,這算是非常年輕的了,因此其表面溫度非常熾熱,高達22,000度左右。

  Gänsicke等人觀測白矮星的星光光譜時,發現在白矮星的光譜上還疊有來自鄰近區域的鐵、鎂、鈣等金屬發射線,顯示白矮星周遭有個富含金屬氣體的盤面(小編註:此處的金屬是指氫與氦以外的其他「重元素」),這個盤面距離白矮星表面可能只有1.2倍太陽半徑而已(相當於80萬公里左右),且恰好幾乎側面朝向地球。

  天文學家推測:這個盤面可能原本是一顆直徑約50公里的小行星,因太靠近中央的母星而被白矮星的重力扯碎,碎片進入一個非常靠近白矮星的軌道環繞運行,並被白矮星的強烈輻射汽化成氣體。

  白矮星的前身通常是原始質量不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類太陽恆星。當這些恆星演化到末期,進入紅巨星階段後,可能會摧毀最內層的行星,例如太陽在50億年之後可能會吞沒水星和金星、甚至是地球,而較外層的行星則被向外推,小行星帶也被推到離中央恆星比較遠的地方。

  因此,SDSS1228+1040演化至今,按理來說離白矮星約1000倍太陽半徑(相當於8億公里遠)以內的範圍裡的所有行星物質應該都已經被摧毀了,而小行星帶也存在於比以前更遠的地方,要將一顆小行星從非常遠的軌道擾動到距離近到會被白矮星撕碎的軌道,需要另一顆較大天體的重力擾動才能達成,例如質量比較大的微行星(planetesimal),或是一顆正統的行星。雖然天文學家之前就曾假設白矮星周圍會出現小行星,不過SDSS1228+1040是首度清楚地證明了白矮星周圍的確會有行星盤的殘骸,也顯示了我們太陽系未來50~80億年之後可能的風貌。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11-13 18:26:12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