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月球起源新說法 Synestia理論 _小衛星理論
月球起源新說法 Synestia理論 _小衛星理論
2024-05-21 01:53:07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月球起源新說法 Synestia理論 _小衛星理論  (閱讀 798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7956



« 於: 2017-08-07 11:42:44 »

月球如何誕生?科學家最新理論將顛覆傳統觀點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638849.htm

教科書中提及月球是形成于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碰撞地球時形成的,但是最新證據對該觀點提出置疑,
研究人員認為月球以新的方式誕生。1973年12月13日,太空人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
在月球“寧靜海”區域行走至一塊岩石,當時,他向指揮官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匯報稱,
這塊岩石擁有較小的滑動軌跡,一直延伸至山丘,這塊岩石從山坡滾落留下了痕跡。
隨后他在這塊岩石上采集了一些樣本。


施密特從這塊岩石上鑿取部分樣本,之后他使用耙子刮掉岩石表面上的岩石粉末,
鑿取一塊岩石樣本將其命名為“橄長石76536”,它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意義。

這塊岩石及其它月球岩石樣本,將揭曉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在過去的40年里,教科書和科學博物館無數次地講解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觀點認為,月球形成于胚胎地球和類似火星的岩石星球之間的災難性碰撞。這顆岩石星球被命名為“忒伊亞(Theia)”,
其命名源自誕生“月之女神塞勒涅”的希臘女神忒伊亞。科學家猜測,忒伊亞星球猛烈撞擊地球,撞擊碰撞非常快,
導致兩顆星球同時融化,最終,忒伊亞星球的殘骸冷卻凝固,形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月球。

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火星岩石樣本進行測量,對“忒伊亞星球理論”提出了置疑。
在過去5年時間里,一系列研究暴露出一個問題:“忒伊亞星球理論”作為權威性理論,
這種巨大碰撞假說無法與相關證據相匹配。如果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之后形成月球,
那么月球是由忒伊亞類型物質構成,但是月球并不像忒伊亞星球,也不像火星,
就月球物質的原子結構而言,它幾乎和地球完全一樣。

面對這一差異性,月球研究員尋求新的理論來理解月球是如何誕生的,最明顯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最簡單的,
同時,最新理論也對理解早期太陽系提出了更多挑戰:

第一種可能是或許忒伊亞星球形成月球,但是忒伊亞星球物質幾乎與地球物質相同;

第二種可能是該碰撞過程徹底混合了任何事物,均質化全異團狀物質和液體,就像使用面糊攤薄餅一樣,
這可能發生在一個非常高能量的碰撞過程,或者產生多顆衛星的系列碰撞,之后多顆衛星結合在一起;

第三種 解釋將挑戰我們對行星的認識,有可能現今的地球和月球經歷了奇特的變形,
瘋狂的軌道變化顯著改變了它們的旋轉,并影響了它們未來演變

目前共有4種月球形成理論:大型碰撞;“索內斯蒂亞(Synestia)”;小衛星和雙碰撞過程。


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一顆假設天體由岩石蒸汽構成,它可能孕育月球


當前月球形成主流理論遭到置疑,科學家們提出了其它月球形成觀點,
目前共有4種月球形成理論:大型碰撞;“索內斯蒂亞(Synestia)”;小衛星和雙碰撞過程。

大型碰撞理論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是指一顆叫做“忒伊亞”的火星大小岩石星球與年輕地球發生碰撞。
此次碰撞形成盤狀殘骸,最終合并形成月球。近期研究發現了該理論的矛盾性:大型碰撞事件表明,
月球應當是由類似忒伊亞星球物質構成,然而月球地質化學研究顯示,月球是由類似地球的物質構成。

“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是指原始地球擁有充足能量,可以蒸發兩個天體,
形成一個叫做“索內斯蒂亞”的新宇宙天體結構,旋轉的熾熱殘骸云徹底混合了忒伊亞和地球的物質,
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完全相同地質化學成分的地球-月球系統。

小衛星理論顯示,月球并非形成于一次大型撞擊事件,每次月球大小碰撞體形成殘骸盤,
最終合并形成一顆小衛星。連續碰撞逐漸增加小衛星數量,所有小衛星最終結合形成月球。

雙碰撞過程可能是最簡單的月球形成理論,該理論顯示忒伊亞與年輕地球構成物質相同,
這種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挑戰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的認知。

關于忒伊亞星球理論的壞消息
為了理解地球最重要的日子發生何種變化,將有助于分析太陽系的早期階段,45億年前,太陽被熾熱、環形殘骸云包圍,
恒星形成元素盤繞在新生太陽周圍,并逐漸冷卻,歷時萬古時代,在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團狀物質,
形成微行星,之后逐漸形成體積較大的行星。這些岩石天體猛烈頻繁碰撞,并且彼此汽化,這是一個難以形容殘酷的“臺球地獄”,地球和月球逐漸形成結構。
為了形成當前的月球結構大小、旋轉和遠離地球的速度,我們最佳計算模型表明,任何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天體,
都應當具有火星體積大小。任何更大或者更小的天體將產生比我們看到更大的角動量,同時,
一個更大的拋射運動將拋出更多的鐵元素進入地球軌道,形成月球的鐵含量比現今更多。
之前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岩石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進一步支持該理論,他們發現月球岩石可能源自月球岩漿海洋,
這種環境僅形成于一次大型天體碰撞。橄長石可以漂浮在岩漿海洋之上,就像是冰山漂浮在南極洲海面。
基于這些物理約束,科學家推測月球可能形成于忒伊亞星球殘骸,但這過程存在一個問題。

追溯至早期太陽系,當岩石星球碰撞和蒸發,它們的成分混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不同區域。越接近太陽,
其表面溫度越高,較輕元素很可能升溫和逃逸,最終殘留較重的同位素(具有額外中子的變種元素)。
當逐漸遠離太陽,岩石星球可以保持較多的水分,并保持較輕的同位素。正因為如此,
科學家能夠檢測天體的混合同位素,從而鑒定分析太陽系從何而來,這就像帶有一定口音的話語可透露出他的家鄉所在地。

這些差異非常顯著,可用于分類行星和隕石類型,火星的化學成分完全不同于地球,
例如:通過測量3種不同氧同位素比率,火星表面上的隕石可以很容易鑒別。
2001年,瑞士研究人員使用先進質譜分析法重新測量了“橄長石76536”和其它30多個月球樣本,
他們發現這些樣本的氧同位素與地球沒有區別,
此后,地球化學家研究了地球和月球上的鈦、鎢、鉻、銣、鉀和其它很難識別的金屬元素,結果顯示這兩顆星球幾乎完全相同。

這對于忒伊亞星球理論是個壞消息,如果火星與地球、忒伊亞存在顯著差異,那么月球也和火星差異較大,
如果它們是相同的,則意味著月球一定是由地球的熔化部分形成,
阿波羅任務采集的岩石樣本與物理學所堅持原理存在直接沖突。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家薩拉·斯圖爾特(Sarah Stewart)說:
“這一‘規范模型’正處于危機之中,當前雖未被完全推翻,但是已遭到科學界的嚴重置疑。”



synestia理論認為,類似百吉餅的蒸汽岩石云環繞著一顆岩石行星。


月球源自蒸汽盤

斯圖爾特曾試圖協調該問題的物理限制,即需要一定體積、保持一定速度的撞擊天體,並具有最新地質化學證據。
2012年,她和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馬蒂亞•庫克(Matija ?uk)提出月球形成的最新物理模型。
他們認為,當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時,早期地球處於“旋轉舞”狀態。這種碰撞將產生一個盤狀結構,
盤旋在地球周圍,有點兒像土星環,但是它僅持續大約24小時。最終,這個盤狀結構會冷卻凝固成月球。
如果超級電腦不夠強大,則無法完全模擬這一過程,但是計算模型表明,一顆天體拋射撞擊快速旋轉星球,
將剝離大量地球品質,同時忒伊亞星球和地球的品質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顆星球,具有地球相同的同位素比率。

然而,對於快速旋轉的地球解釋論而言,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然而,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減緩了地球自轉速度。
在2012年的研究中,斯圖爾特和庫克認為,在某個特定軌道-共振相互作用下,地球可能將角動量轉移至太陽。
之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傑克•威茲德姆(Jack Wisdom)提出了幾個不同方案,稱角動量可以從地球-月球系統中抽離出來。

但是沒有一個解釋令人完全滿意。斯圖爾特稱,2012年進行的計算模型仍無法解釋月球的軌道或者月球的化學成分。
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西蒙•洛克(Simon Lock)和斯圖爾特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升級模型,提出一個之前未識別的行星結構。
在這個理論中,地球和忒伊亞的每一部分都汽化形成一個膨脹雲,其外形有點兒像一個厚百吉餅。
膨脹雲旋轉速度非常快,達到“共轉極限”臨界點,膨脹雲外側邊緣汽化成岩石環,其旋轉速度非常快,
逐漸使膨脹雲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這是一個“肥胖的盤狀結構”盤旋在內部區域。
至關重要的是,圓盤並不像土星環那樣與中心區域分離開來,也不像之前的巨大碰撞月球形成理論模型。
這種結構是難以描述的,它沒有表面結構,而是融化岩石雲,膨脹雲的每個區域形成融化岩石雨滴。
洛克表示,月球在這種蒸汽環境中逐漸成長,最終蒸汽會降溫冷卻,形成地球-月球系統。
考慮到膨脹雲不同尋常的特徵,洛克和斯圖爾特認為月球的原始體應當起一個新名字,他們嘗試了多次,
最終命名為“索內斯蒂亞(Synestia)”,他們使用了希臘語首碼“syn-”,意思是同步,
並且結合了女神赫斯蒂亞(Hestia)的名字,Synestia的意思是“共生連接結構”。

斯圖爾特說:“這些天體並非你想像的那樣。”今年5月,斯圖爾特和洛克撰寫一篇關於Synestia物理學特徵的文章,
他們指出,Synestia月球起源論仍需進一步驗證。他們將這一觀點發表在行星科學會議上,
表示他們的同事對此非常好奇,但卻很難認同該觀點,這可能是因為Synestia理論仍是一個觀點,
它不同於太陽系的環狀行星,同時,作為原行星盤,雖然普遍存在於宇宙,
但迄今人們未觀測到它。洛克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觀點,可以解釋月球的特徵。”

小衛星群

在太陽系的天然衛星中,地球的衛星可能最獨特,因為僅存在一顆。水星和金星缺少天然衛星,
部分原因是它們距離太陽太近,引力作用使它們的衛星軌道非常不穩定。
火星有體積較小的火衛一和火衛二,有些人認為這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火星撞擊形成的。同時,氣態巨行星被一些衛星盤旋,
一些衛星是岩石結構,一些衛星存在水,一些衛星是存在水的岩石結構。

與太陽系的其它衛星相比,地球衛星的體積和品質較大,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
而其它外部行星的衛星總質量低於主行星品質的0.1%,更為重要的是,
月球包含著地球-月球系統80%的角動量。也就是說,月球對地球-月球系統80%的運動密切相關,
對於其它外部行星衛星而言,它們僅占該系統不足1%的角動量。
然而,月球並非始終具有這些 質量,月球的表面結構證實它終身遭受碰撞轟擊,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行星科學家拉盧卡•魯夫(Raluca Rufu)稱,很可能月球的形成經歷了多重碰撞。

魯夫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地球的衛星並非“原始月球”,她進行類比計算顯示,
至少是十幾次碰撞事件,天體從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碰撞地球,形成一個盤狀結構,最終形成“小衛星群”,
本質上講,這些小衛星體積小於現今的月球,小衛星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不同角度進行融合,最終形成現今看到的月球。

行星科學家對魯夫2016年發表在的研究報告非常感興趣,美國西南研究所月球科學家羅賓•卡努普(Robin Canup)稱,
這項研究報告值得深入思考,然而當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進行驗證。
魯夫並不確定是否這些小衛星鎖定在它們的軌道位置,就像月球始終保持相同的方向朝向地球。
如果是這樣的話,她並不確定這些小衛星是如何合併的,這將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專家認為另一種解釋可以揭曉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似性,這可能是非常簡單的答案。
從synestia理論至小衛星理論,新的物理模型可能都沒有實際意義,很可能月球就僅是類似於地球而已,就像科學家假設的忒伊亞星球一樣。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