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相簿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NASA Interstellar probe+Project Icarus + TAU 1000 AU
NASA Interstellar probe+Project Icarus + TAU 1000 AU
2024-11-26 04:48:33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NASA Interstellar probe+Project Icarus + TAU 1000 AU  (閱讀 11852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於: 2012-12-26 11:38:23 »

==
NASA Interstellar probe


==
TAU = 1000  AU

==
代達羅斯計劃(Project Daedalus)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3558.0

==

Project Icarus伊卡洛斯星際間航行計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ject_Icarus_(interstellar)

神話中 伊卡洛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5%8D%A1%E6%B4%9B%E6%96%AF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2/project-icarus-laying-the-plans-for-interstellar-travel/253335/


探秘伊卡洛斯工程:人類第一個星際航行計劃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5/11/c_121402787.htm
據國外媒體報道,由Tau Zero基金會(Tau Zero Foundation) 和英國星際學會牽頭的伊卡洛斯星際航行工程,最終目標是建造一艘具備恒星間航行能力無人飛船

在目的地的定位上,一直是伊卡洛斯計劃的意義所在,科學家將通過天文觀測,對太陽係周圍15光年距離內的恒星係統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整個范圍內確定目的地,還將對目標恒星係統內的行星做充分的研究,這是為飛船達到目的地前得減速做準備工作。減速過程主要使用飛船動力係統的反推作用和太陽帆等減速方法,以及利用各行星間的引力作用減速。這就必須對目標恒星係統內部各種軌道參數有一個全面的掌握。

太空船是否要 取名叫 普羅米修斯號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7%BD%97%E7%B1%B3%E4%BF%AE%E6%96%AF_%28%E7%94%B5%E5%BD%B1%29

Tau Zero 科幻小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u_Zero

EBOOK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089179.html


Tau Zero基金會
http://www.tauzero.aero/

應該先發明 WARP drive  ..

等等 Warp driver 不是要2061 ?  2061年寇克瑞恩發明曲速引擎


* on20003s4304qp9o68p.jpg (24.64 KB, 640x435 - 已被閱讀 230 次.)
« 最後編輯時間: 2022-03-14 09:11:25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1 於: 2020-01-31 09:18:49 »

https://kknews.cc/zh-tw/news/8lkkln.html

星際導航問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困擾「代達羅斯」計劃,當時希望研究出核動力引擎作為宇宙飛船的動力,並以此前往6光年之遙的巴納德星。

由於人類航天水平確實跟不上理論中的計劃,而且星際導航的問題需要強大的空間觀測能力做鋪墊。在GPS導航系統還未問世前,進行長途旅行主要依靠指南針、天體運行位置等辨認方向,而通過觀測天體位置是一種古老又現代方法。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影響,觀測到的天體似乎出現明顯的運動,但是這些恆星或者星系都距離非常遙遠,
可以說是掛在天上不動的,這就是現代以及未來星際導航的基本理論基石。但是,進行恆星際的航行,所前往的恆星距離飛船越來越近,
要想得知此刻飛船的位置和速度就非常棘手。

就像「代達羅斯」飛船抵近巴納德星時,這個時候巴納德星就不能作為導航星了,
由於「視差效應」作用,最近的恆星會出現位置上的移動,也就是說飛船要重新選擇新的導航星以推算自己的位置。
  ==>  恆星視差來當星際間導航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3559.0

另外,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精確測量地球與巴納德星之間的距離也成為一個嚴重問題,
並且對巴納德星周圍的恆星同樣沒有精確的距離,誤差可以達到10%,這個誤差對星際航行而言是非常致命的。這意味著所有的初始設置完全錯誤,
而且無法校正。而除了這點外,要知道飛船現在是以極高的速度進行飛行,

據「代達羅斯」計劃科學家高菲·理察斯介紹:按設計的思路,飛船目前是以12%的光速進行高速航行,對其進行精確控制的非常必要的,科學家目前已經計算出其相對應的狀態方程,以在這個速度下進行航向的調整。


 
三款「伊卡羅斯」設計方案與「代達羅斯」的原始設計方案對比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8lkkln.html

代達羅斯計劃(Project Daedalus)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3558.0


恆星視差來當星際間導航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3559.0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2 於: 2020-01-31 09:39:2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86%E6%98%9F%E9%9A%9B%E6%97%85%E8%A1%8C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3 於: 2020-09-29 15:45:09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U_(spacecraft)

TAU (Thousand Astronomical Units) was a proposed uncrewed space probe that would go to a distance of one thousand astronomical units (1000 AU) from the Earth and Sun by NASA/JPL in 1987 using tested technology. One scientific purpose would be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to other stars via stellar parallax. Studies continued into 1990, working with a launch in the 2005–2010 timeframe.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4 於: 2020-09-29 15:54:04 »

星際間太 遠拉 .  所太空船 要到 1000AU  , 用木星來加速 ,  2030 年啟動 50 年內 到達 1000 AU 研究太陽氣泡跟星際物質交互作用 .

https://stardate.org/radio/program/2020-09-29

So far, our only looks at interstellar space have come from Voyagers 1 and 2. They were launched in 1977 to explore the giant outer planets. They’re still operating today. And both have passed beyond the Sun’s magnetic bubble. Voyager 1 is at 150 times the Earth-Sun distance — by far the most remote working spacecraft ever.

Interstellar Probe would use a new “super-booster” and a gravitational kick from Jupiter to reach that distance in about a decade. And it would reach its target range in about 50 years.

The mission wouldn’t launch until the 2030s at the earliest. If it takes flight, it could give us our first good look at interstellar space.


Interstellar prob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stellar_probe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he-sciences/5-nasa-spacecraft-that-are-leaving-our-solar-system-for-good
  
https://www.centauri-dreams.org/
« 最後編輯時間: 2023-08-03 19:55:36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吳柏賢
正式會員
星團
******
文章: 1335



« 回覆文章 #5 於: 2020-09-29 22:17:30 »

如果要發射這類太空船的話, 不知道可否在路上順便飛掠 planet 9(如果被發現的話), 或是鬩神星 (如果planet 9還沒被發現 or 不存在的話)

還有飛到550 AU 以外的時候 可以用太陽的重力透鏡來詳細觀察遙遠的天體 (例如 系外行星)

還有可以更詳細的研究恆星的視差 來計算其距離, (因為基線變長了 所以可以測量的精準度也會變長)
像是New Horizons之前拍的Proxima Centauri和Wolf 359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3559.msg246922#msg246922
已記錄

If a million computers run SETI@home
We are bound to determine that we're not alone!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6 於: 2021-04-27 12:09:45 »

https://www.courthousenews.com/nasas-new-spacecraft-will-explore-the-reaches-of-interstellar-space/

Unlike Voyager 1 and Voyager 2, the new craft will be equipped to handle the long distance trip to interstellar space.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its destination in 15 years, whereas the Voyager probes took 35 years.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20525.htm

为此美国宇航局和它的合作伙伴正在筹划下一代航天器--Interstellar Probe(星际探测者)将更深入地进入距离太阳 1000 个天文单位(AU)的星际空间,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太阳圈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演变。

来自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APL)的星际探测器太阳物理学负责人埃琳娜·普罗沃尼科娃(Elena Provornikova)表示:“Interstellar Probe 将进入未知的星际空间,这是人类此前从未到达过的地方。我们将首次从外部拍摄我们广阔的太阳圈,看看我们太阳系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Provornikova 和她的同事将会在 2021 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大会上讨论这项任务。由 APL 领导的团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约5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爱好者--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一直在研究该任务应该计划哪些类型的调查。"普罗沃尼科娃说:"存在着真正杰出的科学机会,这些机会跨越了太阳物理学、行星科学和天体物理学。

该团队希望通过该任务解决的一些谜团包括:太阳的等离子体如何与星际气体相互作用以形成我们的太阳圈;我们的日太阳圈之外是什么;以及我们的太阳圈甚至看起来是什么。这项任务计划利用高能中性原子拍摄我们太阳圈的 "图像",甚至可能 "观察来自我们银河系形成早期的银河系外背景光--从地球上看不到的东西"。Provornikova 说,科学家们还希望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太阳如何与当地的星系相互作用,这可能为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如何与它们的星际邻域相互作用提供线索。
« 最後編輯時間: 2021-04-27 12:16:08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7 於: 2021-04-27 22:36:22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20813.htm   NASA和伙伴机构目前正在计划下一个星际航天器。目前,该航天器被称为星际探测器(Interstellar Probe),它被设计为深入星际空间,可到达离太阳1000天文单位的距离。

该计划的目标是了解更多关于日光层如何形成和如何演变的信息。美国宇航局说,星际探测器将前往人类从未去过的未知地方星际空间。该探测器旨在从外部拍摄日光层的照片,看看我们的太阳系是什么样子。

由5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被称为正式和非正式合作伙伴的爱好者组成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该团队应计划的调查类型。规划这项任务的团队希望解决许多谜团,包括太阳的等离子体如何与星际气体相互作用以形成日光层。研究人员还希望了解太阳如何与当地星系相互作用,以发现暗示星系中其他恒星如何与它们的星际邻居相互作用的线索。

日光层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为太阳系统屏蔽了高能量的银河系宇宙射线。另一个有趣的花絮是,太阳目前正处于被称为本地星际云的东西中。研究表明,它可能正在向云的边缘移动,进入星际空间的一个新区域。目前,该项目正处于为期四年的务实概念研究的最后一年,该团队调查了任务中可以完成的科学内容。项目组今年年底将向美国宇航局提交一份报告,该任务可能在2030年代初发射。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8 於: 2021-05-07 07:05:45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24081.htm  如果美国政府批准并提供资金,预计该星际探测器最早将于本世纪30年代初发射。 该星际探测器将穿越太阳系日球层,日球层是太阳风发挥重要作用的区域,充满着辐射和磁场,事实上,地球磁层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而在火星和金星的行星演变历程中,显然没有这样的磁层,从某种意义来看,日球层也起到了保护太阳系免遭星际辐射。

4月28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星际探测器团队成员彭图斯·勃兰特在提案报告中称,星际探测器将及时拍摄图像,呈现当前该探测器的星际旅程位置,通过探索当前日球层和星际介质,星际探测器将最终让我们了解银河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未来太空探索的方向。

目前,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航天器是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现在它距离地球超过152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是指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旅行者1号现已飞行225亿公里,而它的姊妹航天器旅行者2号现已飞行188亿公里,2006年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现位于冥王星外侧,而这个最新提议的探测器将于21世纪30年代初发射,预计飞行15年到达日球层边界,相比之下,旅行者号探测器需要35年才能抵达同一区域。依据最新的提议方案,该星际探测器最终航行目标是距离地球1000个天文单位,这将是人类航天器史上的一个巨大创举,使其他航天器取得的成就相形见绌,它将深入星际介质——超越太阳系的宇宙虚空区域。

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星际探测器太阳物理学负责人埃琳娜·普罗沃尼科瓦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年会上说:“这将是我们首次从太阳系外侧拍摄日球层,看看我们的太阳系家园是什么模样!”

为了确保该探测器离开太阳系,研究人员建议采用类似卡西尼探测器的方式,将该星际探测器弹射至木星周围,将比探测器发射至太阳附近的效果更好,因为在邻近太阳的区域需要一个巨大的隔热罩才能幸存,同时,飞行抵达太阳邻近区域还必须减少携带的科学仪器数量,以确保轻装上阵。

该星际探测器的科学目标有3个,正如埃琳娜所提出的: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日球层形成的物理过程;更好地理解星际介质的活动如何影响日球层;发现并量化当地星际介质的特性。

预计今年底,星际探测小组将向美国宇航局提交一份综合报告,希望获得资金支持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9 於: 2022-01-24 16:27:15 »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interstellar-probe-proposed-explore-solar-neighborhood/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10 於: 2022-03-14 09:10:48 »

Interstellar Prob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7657394723672
 蕭呈瑋 翻

該任務將使我們對太陽附近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星際探測器可能是即將到來的2023~2032年太陽和太空物理十年調查的一部分,


 較早提出加速探測器的方法   重力助推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6258.0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移動,星際探測器可以在短短12年內達到距離太陽90天文單位(AU))的終端震波。

該任務將會有多個目標。
  弓形激波  星際雲,  探索柯伊伯帶天體以了解行星起源的目標。初步報告列出了10個飛掠候選天體,包括50000 創神星(Quaoar)、225088 共工星(Gonggong)和90482 亡神星(Orcus)。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interstellar-probe-proposed-explore-solar-neighborhood/?fbclid=IwAR2z8y_BlQy3XD0bolbbydJA4qPSQ5SVPELhqIKDRJOEHRRZ99noeAPwjJU

《一個被稱為星際探測器的獨特任務概念將冒險離開太陽系並探測我們附近的環境》
一項令人興奮且橫跨將近半個世紀的太空探索任務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離開太陽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的研究人員在2021年底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公佈了星際探測器的正式提案。該任務將使我們對太陽附近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星際探測器可能是即將到來的2023~2032年太陽和太空物理十年調查的一部分,該調查確定資金運用的優先事項,將是第一個明確設計用於探測太陽保護氣泡(稱為太陽圈)界面的太空探測器,以及太陽周圍的稀薄氣體—星際塵埃。

該提案將在2030年代中期使用太空發射系統 (#SLS) Block-2發射星際探測器任務。為了在 50 年內到達距離太陽 380 個天文單位 (AU) 的距離,該任務需要讓探測器移動非常快,意即星際探測器需要以每小時 60,000 公里的速度離開地月系統,比2006年發射的 #新視野號 還要更快。該探測器計畫透過飛掠木星進行重力助推以加快速度。木星飛掠的發射窗口每13個月打開一次,這限制了探測器何時可以發射升空。
有趣的是,較早提出加速探測器的方法涉及一個叫做奧伯斯機動的軌道操縱技術,這將使探測器在距離太陽表面不到80萬公里的地方飛速前進。這將建立一個由引力推動的彈弓,將探測器拋出太陽系。這樣的軌跡將涉及幾個第一,包括距離最近的太陽飛掠、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更不用說是有太空船首次使用奧伯斯機動了,而它還需要增加一個巨大的遮陽板。然而最後團隊決定排除這種方法,因為與木星重力助推相比,奧伯斯機動幾乎沒有增加速度,但會帶來很高的任務風險,況且木星重力助推的選項使任務在速度方面處於最佳位置,可以進行科學家們認為至關重要的科學。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移動,星際探測器可以在短短12年內達到距離太陽90天文單位(AU))的終端震波。該任務的 50 年延長任務可能跨越日球層頂數百個天文單位,深入星際介質。它的生命週期將跨越近五個 11 年的太陽磁活動週期。儘管星際探測器建立在其他已經或將要逃離太陽系的太空船的遺產之上,包括先鋒10號和11號、新視野號以及 #航海家一號 和 #航海家二號 號,但星際探測器將是第一個專門設計用於探測太陽系外環境和該地星際物質的任務。
星際探測器是設計成了解和描繪我們太陽系的保護氣泡及其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但只要我們能向太陽系發射了一個千載難逢的任務,那麼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開展科學工作是更有意義的。為此,該任務將會有多個目標。
該任務的主要目標是了解太陽圈相對於該地星際環境的形成過程,包括太陽週期的影響。研究人員想要量化太陽周圍氣體和塵埃的性質。他們還想測量太陽系穿過星際塵埃時產生的弓形激波;航海家一二號穿越了這個邊界,但隨之產生的問題比他們倆回答的要多。與航海家一二號不同的是,這次任務將攜帶專門儀器來研究邊界內外的各種粒子,包括電漿、塵埃、中性原子、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
至關重要的是,在 2030 年代後期的發射將使探測器能夠直直地撞入星際風,同時還將任務放置在足夠遠的一側,透過對高能中性粒子的探測來觀察太陽圈的結構。後者的觀察結果可以揭開關於太陽圈形狀的長久爭議,究竟是更像新月形還是更像蝌蚪?
在更遠的地方,該任務將尋求了解我們太陽系在幾片星際「雲」中的目前位置。這些雲是星際物質中塵埃和氣體稍多的區域(儘管它們仍然比地球上能產生最空的真空更加稀薄)。
然而,星際雲以及來自附近超新星的壓力會影響太陽圈的大小和形狀,有時會將其向內擠壓到足以消除它的一些保護作用。在過去的 60,000 年裡,太陽一直在穿越一片星際雲,被命名為本地星際雲,但太陽可能已處於邊緣位置。預計太陽系將在短短 2000 年內離開這片雲,而且它可能已經與下一片雲接觸。星際探測器將使用四個 50 公尺長的無線電波天線來測量電漿電子密度,以了解我們在這些雲層中的位置。了解星際雲對宇宙射線通量的影響對於近一步了解它們對地球生命演化的影響至關重要。
除了這個廣泛的主要目標之外,還支持在途中探索柯伊伯帶天體以了解行星起源的目標。初步報告列出了10個飛掠候選天體,包括50000 創神星(Quaoar)、225088 共工星(Gonggong)和90482 亡神星(Orcus)。
探測器可以到達多少天體取決於它何時發射,例如:2040 年的發射將使它飛過創神星,這是一個遙遠的世界,似乎正在迅速失去揮發物。該飛掠窗口還將把探測器發送到一條巨大的高能中性原子帶,其流經太陽圈邊界,如2013年NASA的星際邊界探測器 (#IBEX) 所見。該探測器可以從距離一天文單位(AU)的位置提供與 IBEX 和星際測繪加速探測器 (#IMAP) 互補的觀測視角。
第二個能支持目標是讓星際探測器進行只能在太陽系之外進行的天體物理學觀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透過銀河外背景光了解星系和恆星的形成。這種來自不清晰恆星和星系的漫射光只能在黃道光所造成的模糊外被看到,黃道光是由於太陽系內部的塵埃散射陽光而產生的。而目前新視野號已經有觀測到部分。
為了支持這些目標,該任務將在頭12年探索1到90天文單位(AU)之間的內太陽圈。然後它將進入日鞘,在這四年中會落在距離約90到120天文單位(AU)之間,然後在超過120天文單位(AU)之後進入星際空間。該任務預計需要50年才能到達距離太陽380天文單位(AU)的位置。就他前輩而言,最遙遠的探測器航海家一號目前距離155 天文單位(AU),航海家二號距離129天文單位(AU)。他們倆可能會在十年內沉寂下來,並將最遠可操縱探測器的殊榮交棒給目前距離太陽52 天文單位(AU)的新視野號。
目前預計任務成本為 17 億美元(從設計到發射的成本,但不包括火箭),每十年額外增加 2.3 億美元用於營運。與其他離開太陽系的太空探測器一樣,該任務將包括一對下一代鈽238燃料多功能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MMRTG),它將在遠離太陽的地方提供長達數十年的可靠電力。
該任務將結合多種儀器來測量外太陽系和星際環境的特質,但最終的任務酬載將取決於發射窗口和隨後的飛掠。對於通訊,探測器將使用即將升級到能通訊70天文單位(AU)的 #深空網路(DSN),然後再切換到下一代超大陣列(VLA)網路,這是最近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十年調查中所述的計畫,這應該能允許探測器通訊距離達1,000天文單位(AU)。
該任務的下一個障礙是將於明年進行的太陽和太空物理十年調查,它可能會選擇星際探測器作為旗艦任務。而中國也有類似的任務像是星際快車或一系列任務的計劃,目前規劃不早於2024年發射。
« 最後編輯時間: 2023-08-03 19:57:11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11 於: 2022-03-14 09:23:10 »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20EPSC...14..276R/abstract 


Exploring Trans-Neptunian Objects with Interstellar Probe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36



« 回覆文章 #12 於: 2023-08-03 19:52:57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0169760641663&set=a.269578968367413


NASA誤發指令!航海家2號探測器與地表失聯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17832.30
« 最後編輯時間: 2023-08-03 19:57:40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