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相簿
最新文章
2024-09-21 14:11:39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 5 6 [7] 8 9 10
 61 
 於: 2024-09-12 12:27:51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www.earth.com/news/mysterious-objects-spotted-in-the-outer-solar-system-beyond-pluto/


利用 HSC 發現的大量天體距離太陽 30 至 55 個天文單位 (au)(其中 1 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並被認為屬於已知的柯伊伯帶。

然而,專家們並沒有想到會在 70-90 個天文單位的區域發現看起來像是一個天體簇,以及在 55 到 70 個天文單位之間的一個山谷,那裡只分佈著少量的天體。

70-90 天文單位是否有新的柯伊伯帶天體群? 「如果這一點得到證實,這將是一個重大發現。原始太陽星雲比之前想像的要大得多,這可能對研究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https://dailygalaxy.com/2024/09/objects-kuiper-belt-outer-solar-system/

detected 263 new KBOs,

including 11 objects situated between 70 and 90 astronomical units (AU) from the Sun—much far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ly observed range of 30-55 AU. This surprising discovery has forced scientists to reconsider long-held theorie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nd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d its formation.

 62 
 於: 2024-09-12 07:08:14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天文學家追蹤太陽以外的恆星表面氣泡

https://www.eso.org/public/news/eso2412/



他們與 ALMA天文台一起實現了這一壯舉,歐洲南方天文台是該天文台的合作夥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科學家觀察到這些熱氣泡的大小是太陽直徑的 75倍,出現在表面並沉回進入恆星內部。它們是恆星內部對流運動的結果。


 63 
 於: 2024-09-12 07:06:19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2174478122219442&set=gm.2908003209355732&idorvanity=387657394723672

印度正在基於Gaganyaan研發亞軌道旅遊飛行器。起飛質量59噸,直徑3.8米,高23.7米,火箭部分可重複使用,飛船傘降,類似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


 64 
 於: 2024-09-12 07:00:30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8454.0

 65 
 於: 2024-09-12 06:58:39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38&topic=38454.0

 66 
 於: 2024-09-12 06:58:28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9445.0

30~60 AU

70AU~90AU  外

160AU  有另一群 ?

https://scitechdaily.com/astronomers-stunned-by-unexpected-discovery-of-new-celestial-bodies-in-the-outer-solar-system/


 67 
 於: 2024-09-12 06:58:20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scitechdaily.com/astronomers-stunned-by-unexpected-discovery-of-new-celestial-bodies-in-the-outer-solar-system/





斯巴鲁望远镜对外太阳系的观测发现了一些新的天体,而这些天体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是不存在的。这些新天体很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天体群的成员,
它们正等待着被发现。这一发现对我们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表明太阳系与其他行星系有更多的共同点,这反过来又对我们寻找太阳系外的生命产生了影响。

斯巴鲁望远镜一直在对外太阳系进行观测,以帮助支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宇宙飞船。
"新视野"号宇宙飞船是首个观测海王星以外太阳系外缘柯伊伯带的飞行任务,它将飞越柯伊伯带。

斯巴鲁望远镜从 2006 年新视野号发射之前就一直在寻找有趣的柯伊伯带天体(KBO),供新视野号近距离观测。

这些持续的观测已经发现了 263 个柯伊伯天体。
其中有 11 个天体位于柯伊伯带公认边缘之外。

已知边界之外的新天体结构证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已知的柯伊伯带外缘之外存在天体,但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搜索区域内发现的大量天体不能被视为侥幸或假阳性天体。

这次发现的 11 个天体似乎代表了一类新的天体,它们在一个"环"中运行,与已知的柯伊伯带相隔一个空旷的"间隙",在这个"间隙"中很少发现天体。
智利的ALMA(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波阵列)射电望远镜阵列观测到的许多新生行星系统的外围都有这种环状和间隙结构的记录。

Fumi Yoshida博士(职业与环境健康科学大学;千叶工业大学行星探索研究中心)就已知KBO之外可能存在第二个KBO环发表评论说:
"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这将是一个重大发现。原始太阳星云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这可能对研究太阳系行星的形成过程有影响。"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韦斯-弗雷泽博士是"新视野"号任务科学小组的共同研究员,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解释说:"长期以来,与其他许多行星系统相比,
我们太阳系的柯伊伯带似乎非常小,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想法可能只是由于观测偏差而产生的。因此,如果这一结果得到证实,
也许我们的柯伊伯带与其他恒星周围的柯伊伯带相比并没有那么小,也没有那么不寻常。"


 68 
 於: 2024-09-12 06:55:25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两种不同的亚海王星种群  https://scitechdaily.com/cosmic-mystery-solved-scientists-uncover-two-distinct-sub-neptune-populations/


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cience/1445482.htm

根据测量质量的方法,亚海王星有两个不同的群体--密度大的和密度小的,其差异不是由于偏差,而是实际的物理差异。

这项研究提出,密度的这些变化可能与行星是否处于共振系统中有关,密度较低的行星通常由于过去的灾难性事件(如碰撞)而被发现处于这种配置中。

银河系中的大多数恒星都孕育着行星,其中海王星以下的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行星最为常见。然而,计算它们的密度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挑战。根据测量它们质量的方法,会出现两类不同的行星:一类是密度较大的行星,另一类是密度较小的行星。

这是观测偏差造成的,还是存在两个不同的亚海王星群体?天文学家最近的工作证明了后者的存在。更

系外行星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那些介于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和海王星半径(约25000千米)之间的行星,被称为"亚海王星"。据估计,30%到50%的类太阳恒星至少含有一颗这样的行星。

计算这些行星的密度是一项科学挑战。要估算它们的密度,我们必须首先测量它们的质量和半径。问题:用TTV(凌日-时间变化)法测量质量的行星,其密度要小于用径向速度法(另一种可能的测量方法)测量质量的行星。

"TTV方法涉及测量凌日时间的变化。同一星系中行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会稍微改变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的时刻,"该研究的合著者、UNIGE 理学院天文学系的科学合作者 Jean-Baptiste Delisle 解释说。"另一方面,径向速度法涉及测量恒星的速度因其周围存在行星而产生的变化。"

由来自 NCCR PlanetS、UNIGE 和 UNIBE 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发表了一项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不是由于选择或观测偏差,而是由于物理原因。"用TTV方法测量到的大多数系统都处于共振状态,"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法国工程师学院理学院天文学系助理教授Adrien Leleu解释说。

当两颗行星的轨道周期之比为一个有理数时,它们就处于共振状态。例如,当一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行两个轨道时,另一颗行星正好运行一个轨道。如果几颗行星处于共振状态,就会形成拉普拉斯共振链。"因此,我们想知道密度与行星系统的共振轨道配置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为了建立密度与共振之间的联系,天文学家首先必须严格挑选行星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排除数据中的任何偏差。例如,在凌日中探测到一颗大而低质量的行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从径向速度中探测到。这就增加了在该行星在径向速度数据中显现出来之前,也就是在估算出其质量之前中断观测的风险。

"这种选择过程会导致文献中出现偏差,即用径向速度法描述的行星的质量和密度会偏高。"Adrien Leleu 解释说:"由于我们无法测量它们的质量,密度较低的行星将被排除在我们的分析之外。"

数据清理工作完成后,天文学家通过统计检验确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确定海王星的质量,共振系统中的亚海王星密度都低于非共振系统中的亚海王星密度。

科学家们对这种联系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包括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研究的主要假设是,所有行星系统在其存在的最初时刻都会向共振链状态靠拢,但只有 5%保持稳定。其他 95% 则变得不稳定。然后,共振链断裂,产生一系列"灾难",如行星之间的碰撞,行星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密度,然后稳定在非共振轨道上。

"这一过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亚海王星群:密度大的和密度小的。过去二十年来,我们在伯尔尼建立的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数字模型正是再现了这一趋势:处于共振状态的行星密度较低。此外,这项研究还证实,大多数行星系统都曾发生过巨型碰撞,其剧烈程度与产生月球的碰撞类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伯尔尼国际脑科学研究所空间研究与行星科学部(WP)教授、空间与宜居性中心联合主任兼该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扬-阿利伯特(Yann Alibert)总结道。

 69 
 於: 2024-09-12 00:00:09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8222230

 70 
 於: 2024-09-11 12:48:55 
發表者 peter - 最新文章 由 peter
http://eclipsingbinary.web.fc2.com/index-e.html 

頁: 1 ... 5 6 [7] 8 9 10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