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ttdigits.com/DSLR/1ELdHN_t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RAW的文章
http://www.wretch.cc/blog/Ladaga/24705224同一台相機,同一個RAW檔,轉成JPG
機身輸出(JPG直出)
用相機廠的軟體輸出(例如NX)
用第三方軟體輸出(例如PS、LR)
常常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尤其是發色差異)即使你沒改任何設定
因為每一套軟體演算法不盡相同、預設參數不同
但來源都是一樣的
那麼,What is 12bit RAW?
12bit:即0~4095的數值
12bit RAW就是指每一個像素的資料是0~4095中的任何一個數字 ~ 沒了
RAW是在轉成RGB之前的原始資料,是一張灰階影像
假如你有辦法找到RAW檔放置影像資料的記憶體,可以把它秀出來
它會是一張黑白照片,但是放大到1:1看會發現很多麻點
這些麻點是Color Filter造成的
舉例來說,當你拍攝一塊紅布,被Filter紅色蓋到的像素會比較亮
而被綠色跟藍色蓋到的地方會比較暗
所以這塊紅布在RAW檔裡,是一片很多白點的"灰"布
雖然每個像素都只有0~4095,但因為它是通過Color Filter矩陣的成像結果
其中已經隱隱內涵了三元色資訊,必須要轉出來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解RAW
「色溫」「白平衡」這種東西是依賴混色權重及演算法調出來的
補充:色溫幾度K 這種調法只是解RAW的時候將RGB權重三維的變數
綁在一個一維(度K)的函數裡進行調整
然後,相機廠商又會再允許你可以搞白平衡「偏移」
偏離原本設定的度K函數
那麼JPG呢(甚至把BMP、TIFF也抓進來談)
撇開有無壓縮破壞這回事,彩色JPG、BMP、TIFF檔的每個像素
都是已經轉好的RGB資料(所謂生米已煮成熟飯)
它們還是可以用軟體演算法調整色彩平衡、冷暖色調、色相等等
但前者解RAW、白平衡輸出算是處理了一次
調整JPG(BMP、TIFF)等於又再次處理了一次
一般人都說RAW的資訊較多還要加上這個原因
並非只是因為它沒有被破壞性壓縮
也不只是因為它的bit數比較多
所以一些結論就是
一、假如有需要、有癖好搞影像處理、後製調整,寧可先從RAW檔開始,這是第一手資料二、假如每一台機器的電子特性一模一樣,且不考慮鏡頭因素
機器之間的色彩差異只會剩下解RAW這個部分
三、第二點常常事與願違,因為電子特性絕對不會一樣
不同廠牌不同型號會用不同的感光器,會用不同的電路佈局、訊號處理
假如不考慮同型號相機、新舊之間的微小個體差異
四、綜合二跟三,於是產生機種品牌發色的言論(C牌什麼方面討喜,N牌什麼方面討喜)
五、任何一台相機只要是單片感光器採用Color Filter的形式(市面九成以上幾乎)
包含小DC在內,從感光器讀出來的數位資料都是RAW
但是大多數的小DC並沒有把這個RAW留下來,因為處理器的程式幫你轉存成JPG後
就把這個RAW從記憶體中刪掉了
DC中只有少數的高階機、手動機、類單眼(一堆有的沒的名詞)會特意把RAW留下
還當作一個特色,然後說自己擁有DSLR的「優點」
技術上幾乎沒什麼門檻,舉手之勞做環保,還可以為產品增加噱頭
==
https://www.dpreview.com/forums/thread/425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