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baidu.com/p/1721112472一、“亮場 (Raw image) :要拍的天體就叫亮場 。
二、“暗場”(dark files):拍攝完“亮場(幀)”後,用想同的“曝光時間”、“ISO值”,曝光1組(總“暗場”叫“MASTER DARK”)。
(一)單反相機:在“首拍前”、“中間”和“結束”分別各做“1組”(每組2張)的“暗場”。
(二)冷凍CCD:因其抗溫變的能力比單反相機好,所以可以在一個晚上拍“1組”(每組4張)的“暗場”就足夠了。你也可以等所有的“亮場(幀)”曝完了,再拍1組“暗場”也來得及。
注意:DARK 曝光時的環境溫度要儘量恒定 ISO 要一樣,儘量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暗場掛掉。三、“亮平場”(flat files):對著“均勻光源”,置於M檔,保持在拍攝“亮場(幀)”時的“焦距”和“光圈”,“ISO值”可以低於亮幀1-2檔,
然後看測光表的讀數,看見讀數後再加1到2檔,曝光1組。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1678.45 (一)自然光:天文晨光于民用晨光交界那段時間時距離太陽隔180度處附近,拍到最亮的周邊昏暗即可。
=> 要連鏡筒一起拍 . 同好提過後製時如果 沒真的平場可能疊圖後會出現 一些圖暗 . 一般拍平場可如前說 .. 還是一種是拿白內衣套望遠鏡前面
對天空拍平場 . 一般是拍完天亮前開始收設備 就順便拍 .
]
早期 DSLR 選AV 日出前 對天空拍
但 APP 會說有錯 =>
http://www.rogerrao.com/other/doc3.asp 有些人會買白光 LED + 導光膜塑膠板產生均勻的白色光 . 還有一些做人工平場
如何製造“均勻光源”? =>
LED 平場版 同 ISO 曝 1~2sec (用調 LED 平場燈 可不改 ISO ) 20 ~30組
(二)人造光:鏡頭前蒙個什麼白色餐桌布折個幾層再拉平,然後用皮筋綁在鏡頭前。光源可以選擇直接對著日光燈,或者白天對著室外天空遠離太陽和光線劇烈變化處。
注意:“焦距”稍許偏離無窮大問題還不大,但“光圈”必須要一致不能改變,否則就會掛掉。
四、“暗平場”(dark flat files):在拍攝完“平場”後,馬上蓋鏡頭用相同的“曝光時間”、“ISO值”,曝光1組。
五、“偏置幀”(offset/bias files):在拍攝完“亮場(幀)”後,馬上蓋鏡頭用相同的“ISO值”、“1/4000秒”(最高快門),曝光1組。
總結:天文深空攝影與普通攝影很大的區別,天文攝影是成組成組地拍攝的,目的就是提高信噪比,為獲得盡可能多的資訊,
拍攝檔全部採用RAW格式,在後期的疊加軟體如(DSS)DeepSkyStacker 其他還有 Pixinsight 中,
一起將亮場 、暗場、亮平場、暗平場、偏置幀等檔分類打開,軟體會自動對準,疊加,處理,從而得到一張富含資訊的圖片。
讓照片的信噪比和均勻度更好,方法就是在疊加之時,再加入暗場、亮平場、暗平場和偏壓場。
一張天文照片上除了深空天體和星點外,還有天空背景中無章的雜亂光線(通過疊加扣除)、相機自帶的特有雜訊等,
照片中間到四周的亮度也會變化,通過上面那種附加照片就能將其扣除,從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關於各種場/幀/幅的詳細定義,大家可以看看王博士寫的《星野攝影》,我這裏就簡單的帶一下:
Light/亮場——就是我們拍攝的天體照片,同一天體要拍多張才行。
Dark files/暗場——拍攝天體照片時按相同曝光時間、ISO和溫度將鏡頭蓋蓋起來後拍攝的暗照片,張數越多越好,內含照片上固定的雜訊點,這樣就能扣掉天文照片上帶入的相機自身的噪點了。
Flat Files/平場/亮平場——可以在其他時間如對著黃昏或黎明或白天(晴天)拍攝,相機與望遠鏡之間的介面位置不變,焦距也無需改變,ISO相同,曝光時間可以比相機提示的高一級,需要對不同天空拍攝多張。這些照片記錄了望遠鏡-相機系統拍攝的照片從中心區到四周亮度的變化過程,這樣就能將天體照片中四周的暗角亮度適當提高,獲得一張亮度均勻的天文照片了,所以叫平場。
Dark Flat File/暗平場——可以在其他時間拍攝,蓋上鏡蓋,用拍平場的參數拍攝的暗場,用來扣除平場中相機固有的雜訊。
Offset/Bias Files/偏壓場——可以在其他時間拍攝,蓋上鏡蓋,用相同的ISO和最快的速度拍攝數張,用來扣除相機固有的電路干擾信號。
弄到幾十張這樣的照片後,拿到DSS裏面與多張天體照片一起疊加,就能將雜訊去除的更乾淨,獲得一張亮度均勻的漂亮的天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