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觀星會,南京有巡星會:
http://www.njnsc.com/http://big5.ce.cn/xwzx/shgj/gdxw/201009/21/t20100921_21839225.shtml “這個是凱瑟琳坑,這個是特奧費路斯坑”,紀樂指著自己照片上的溝溝壑壑如同介紹家門口的小路,這些照片上拍的都是離地球40萬公里的行星,月球。紀樂在一家科研單位工作,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巡星者”。在紀樂還沒有一台像樣的望遠鏡的時候,月亮是他能拍的最方便的星體。“記得那時候還在上高中,地理老師帶我們去看了次流星雨,打那時起就對觀測星空感興趣了。”紀樂回憶起來,高中生沒有資金,那時候國內也買不到像樣的天文望遠鏡,所以當時唯一弄到的一台小望遠鏡現在看起來就是個玩具。現在他已經玩過七八台望遠鏡,不過依然難以忘記初次用簡陋設備觀測時的那份激動。“那種細緻的環形山仿佛離自己很近,伸手就可以摸到的感覺,當時真的很吃驚。”
器材:用的不是照相機,而是攝像頭
對紀樂拍月亮用的器材記者很感興趣,本來以為能看到一個單反相機複雜地接在天文望遠鏡上,哪知道紀樂拍月亮用的其實是攝像頭。“我用的是專業攝像頭,飛利浦的STC900NC,CCD成像,靈敏度也非常高。”如何用攝像頭拍出照片呢?紀樂解釋道,通過攝像頭連接電腦,把視頻信號拆散成每一幀,然後把信號分析,選取最好的一部分再經過降噪處理,最後加以疊加合成一個完整清晰的圖像。“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比單反相機拍出來的還要清晰的多。”
天文攝影和普通攝影不同,因為好的觀測環境光線是非常微弱的,基本只有觀測物體上的光線,所以需要很長的曝光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月亮會有一定角度的移動,所以僅僅有架子還不夠,還需要一個赤道儀。赤道儀就是根據天體在天空中運動的角速度,用馬達讓望遠鏡跟隨著這個速度轉動,從而保證在畫面中的位置不變,能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圖像。
組件:全套DIY,裝在一個旅行箱裏
紀樂對自己的一套“流動戰鬥套裝”非常滿意,其實就是自己挑選所有設備整合在一個黑色的旅行箱子裏,到哪追星星月亮都非常方便。他還逐一展示了一下包內的裝備,筆記本電腦一台,朗峰10×50雙筒望遠鏡一個,EQ3-2本體,一盒子目鏡,一盒子工具和轉接件,指星筆及支架,SPC900 NC。還有他自己改造的EQ3-2鋁合金三角架等。除了這些大件就是GPS導航儀,指南針等小型戶外設備,足以應付野外的各種複雜環境。紀樂計算過,“只要一刻鐘,戰鬥平臺就能搭建完畢,半小時內進入工作狀態。”箱子裏面放了2層,第一層是鏡筒,赤道儀本體(裝在電腦包裏的)和一盒子工具;第二層就是電腦放在外面的副袋裏,不撞它就沒問題。小凳子超級結實,紋絲不動,坐100kg沒問題。記者留意到DIY的各種組件在這裡面佔了不少,紀樂解釋其實這就是和電腦的組裝一樣,稍微懂點的都不會買一套成品的望遠鏡回來。“我的這套設備也是東拼西湊的,每個部件都是從不同的地方弄來的。但是所有部件基本都處於同一檔次,這樣搭配起來用才能發揮得最好。”
拍攝:滿月難拍,弦月是最佳時候
紀樂告訴記者,其實平時並不是拍月亮,而是拍月亮上的環形山,也就是月亮上碗狀凹坑結構的坑。但拍環形山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拍的,最早觀測月亮的時候總覺得環形山不夠明顯,不立體,一開始以為是焦距不夠,學習了才知道環形山拍攝和攝影一樣,側光最能表現出月球表面的質感。不少人以為拍月亮總是在滿月的時候拍最好,其實不然。雖然月是圓了,可是亮度也是最大的,而且陽光直射月球的角度也較正,使月球看起來更亮。這就導致了月球表面的細節由於曝光過度而失去了其表面細節,無法突出。而上弦月或者下弦月的時候,由於太陽光的角度偏斜了,而且由於地球的影子擋住了一大部分,使得月亮的曝光相對正常。恰好使其表面細節變得容易突出了,而且由於太陽光是斜照的,月球表面的凹凸更容易表現出來,也是觀測最好的時間。
“人類對月球的熟知程度其實已經非常完善,月球上的各種"海",環形山,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做的其實也就是重復前人的事,借鑒經驗。通過望遠鏡把已經有的數據實驗很好地付諸實施。”紀樂告訴記者“不過雖然很多環形山都比較熟知,但是自己親眼見到的時候還是會非常激動。”
嘗試:月光攝影,拍得明亮夜晚風光
除了拍月亮,紀樂有時候還會嘗試“月光”攝影,就是用月光拍攝風景照,用長時間曝光來得到一個明亮的夜晚風光。
和陽光下的世界不同,月光下的世界更有一種靜謐柔和的美。另外還有一種比較有科學意義的觀測“掩星”現象,就是觀測一些恒星運動過程中被月亮掩蓋住的瞬間,要精確到0.1秒,非常鍛鍊觀測技巧。
在南京,像他這樣的追逐星星月亮的天文愛好者有一個名為“巡星會”的組織,經常活動的大約有20多人,他們在各種天象奇觀出現的時候追隨著一些星體跑東跑西地觀測。“南京是一個光噪很嚴重的城市,我們一般會去紫金山,或者遠一點到老山觀測。南京周邊最好的觀測地點在六合。”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