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質量 Be 星不單純,三合星系統可能比預想更常見
https://technews.tw/2023/11/24/triple-star-system-b-type-star/Be 星(B-type star)是一種具 B 型光譜和巴耳末發射線(1 條或多條)的異質恆星,數量佔整體 B 型星 20%,特徵為被由氣體組成的圓盤包圍,而它們的巴耳末發射線便來自這種類似太陽系土星環的圓盤。
天文學家目前共識認為,圓盤是 Be 星快速旋轉作用下從恆星分離的星周物質,但也有另一種「恆星吸血鬼」現象有趣解釋:Be 星主要存於聯星系統,假如 Be 星有足夠近的伴星,前者便透過自身引力剝離伴星物質形成圓盤,吸收的質量更助長較大 Be 星自轉速度。
但在分析歐洲蓋亞衛星數據後,科學家發現這些 Be 星實際更普遍存於「三合星系統」的證據。
研究人員觀察 B 型星與 Be 星在夜空移動的方式,如果恆星沿直線移動,基本上它孤身一人、;如果多顆恆星一起行動,則我們會看到恆星輕微擺動。
乍看之下 Be 星伴星比例比 B 型星還要低,但研究人員表示,看不到 Be 星伴星可能是因後者太過微弱,查看另一組數據尋找距離較遠的伴星後,研究人員便發現 B 型星和 Be 星伴星比例非常相似,由此推斷出許多情況下,Be 星存在的系統內應有第 3 顆恆星迫使伴星更靠近 Be 星,並導致伴星質量不斷被 Be 星吸收形成 Be 星圓盤特徵。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常很難看見 Be 星伴星,因為在被吸血鬼 Be 星吸收這麼多質量後,它們變得太小太微弱,無法被探測。
這項基於蓋亞衛星數據的結論挑戰現有恆星形成理論,也會影響我們對黑洞、中子星、重力波源等天文現象的理解,原本認為聯星系統是恆星演化極重要元素,但事情可能遠比這更複雜,現在我們還需慎重考慮三合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