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ead01.com/gzeJMzd.html “Earth 2.0” (ET )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xgyz4n/china-reveals-massive-project-to-find-earth-20Spearhead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the so-called “Earth 2.0” (ET) mission would be the first telescope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se Earth-like worlds in our galaxy, the Milky Way, as well as the range of orbits they occupy around their host stars. While the existence of the plan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by Nature and other publications, the mission team has now published a 115-page white paper outlining the project in detail on the preprint server arXiv. The ET mission will search for “elusive Earth twins orbiting solar-type stars” and will “detect thousands of terrestrial exoplanets over a wide range of orbital periods and in interstellar space,” according to the paper.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4-17/9731245.shtmlhttps://astronomy.com/news/2022/06/chinas-ambitious-plan-to-find-the-first-earth-20?utm_source=asytwitter&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asytwitter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100多位科研人員,在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地球2.0」支持下,擬對銀河系類地行星進行「普查」,目前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地球2.0」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說:「我們的核心目標,是發現位於不同軌道上的大量類地行星樣本,包括發現第二個『地球』(即『地球2.0』)——處於類太陽恆星的宜居帶內、地球大小(0.8-1.25地球半徑)的行星;旨在解答三個基本問題,『地球2.0』在宇宙中有多普遍?地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流浪地球』又是如何起源的?」
葛健介紹,作為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之一,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搖籃,對行星的探測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承載著人類渴望揭開生命起源和尋求地外生命的強烈願望。近20年來,系外行星研究極速發展和關鍵技術逐漸成熟,已經將人類推到了發現「第二個地球」的關鍵路口。尤其是「凌星法」和「微引力透鏡法」觀測,對小質量行星探測具有高度敏感性。
「地球2.0」項目將首次結合這兩種先進的觀測方法,自主研製6台30cm口徑、500平方度廣角凌星望遠鏡和1台30cm口徑、4平方度的微引力透鏡望遠鏡,通過搭載在科學衛星上,發射到日-地拉格朗日L2點處,利用超大視場和超高精度的光學測光,對銀河系內類地行星進行大規模普查。
據葛健介紹,來自國內外30多所大學和研究所200多位天文學家參與的衛星科學團隊,目前已完成衛星項目的科學目標研究;衛星的技術團隊也已經完成載荷、超高精度導星和衛星平台的設計方案。
除此之外,衛星工程方案中還有兩個關鍵技術需要攻關:衛星姿態超高穩定度控制和超高精度CMOS測光相機。在衛星姿態方面,團隊已完成衛星飛輪隔震系統的地面試驗驗證,將於今年4月開展在軌驗證;在超高精度測光相機技術方面,已完成單探測器相機空間樣機的實驗室組裝,正在開展性能測試。「我們希望在關鍵技術完成攻關並得到驗證以後,『地球2.0』項目能順利進入工程立項。」葛健說。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一個「地球2.0」。但天文學家確信類地行星(包括「地球2.0」)的存在,而且存在於非常廣大軌道範圍,從灼熱的恆星附近一直到極寒的太空。通過克卜勒望遠鏡,天文學家在一些較安靜亮星周圍,已經找到了300多個軌道短(少於20天)、但大小與地球類似的固體行星。
「與超級地球不同,這些行星很可能是在原恆星氣體盤完全消散後,碰撞而成,因此和地球起源最為類似,這些被稱為『亞地球』的行星,可能分布在不同軌道上。而那些位於宜居區內的『亞地球』,很有可能就有我們一直想搜尋的『地球2.0』。」葛健說,「我們不僅想找到首個『地球2.0』,還想通過『凌星法』和『微引力透鏡法』,找到大量熱的、濕的、冷的『地球』,以及被逐出行星系統的『流浪地球』」。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zeJM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