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顆白矮星非常罕見的合併成新新形態恆星 PG1654+322、PG1528+025
==
https://technews.tw/2022/02/16/stellar-merger-helium-star-pg1654322-pg1528025/距離地球超過 10,000 光年的 2 顆恆星,正在改變天文學家對恆星演化及構成的理解。恆星表面一般由氫和氦組成,但若一顆恆星表面被氦燃燒後的灰燼覆蓋,那就奇怪了,德國天文學家便發現了這種新型恆星,推測由罕見的恆星合併事件形成,但根據目前恆星演化模型,無法完全解釋這些表面被碳和氧覆蓋、核心仍是氦的新型恆星。
大部分恆星表面由氫和氦組成,而銀河系恆星成分比例普遍為 71% 氫和 27% 氦,但德國圖賓根大學天文學家 Klaus Werner 團隊利用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與 LAMOST 望遠鏡,卻發現 2 顆奇怪的新型恆星 PG1654+322、PG1528+025,表面覆蓋著氦燃燒後的灰燼:碳和氧,這對恆星來說是種奇異成分。
若再加上恆星的溫度和半徑表明恆星核心仍在燃燒氦,情況就變得更加令人費解了。
Klaus Werner 指出,通常我們認為具此種表面成分的恆星,其核心應該已把氦燒得差不多且準備轉為白矮星(核心已無核反應可產生能量的死星),然而對 PG1654+322、PG1528+025 來說,這卻像恆星外部已發生核融合、但核心仍還擁有活躍的核融合反應。
此奇異結構引出了這些恆星如何誕生的問題。對此,阿根廷天體物理學家 Klaus Werner 團隊帶來的另一篇論文分析認為,這種物體可能透過罕見的恆星合併形成,於適當條件下,碳氧白矮星被伴星破壞和吸積以形成 Werner 團隊發現的恆星。
不過,科學家仍需調整恆星演化模型,測試這種恆星合併是否真會產生像 PG1654+322 和 PG1528+025 的恆星。
新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