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中心 NSPO
9月12日下午10:43 ·
🌠【讓系外行星以台灣為名!】🌠
「星際外交」的時刻到了,一起把台灣精神遠揚至太陽系外~🌞
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是全球最大的天文學術組織,制定全天 88 個星座、擬定行星定義(也因此把冥王星降級)、確立月面地名等等,都是他們的工作。
今年正逢 IAU 創立一百周年,IAU 發起活動,開放會員國命名「系外行星」。台灣也是正式會員之一,清大物理系教授江瑛貴擔任台灣地區活動的發起人,即日起向大眾徵名。
🌏系外行星是什麼呢?
系外行星泛指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我們居住在太陽系的其中一顆行星上,而宇宙中還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這樣,由數個行星繞行一個恆星的系統。
NASA 有專門搜尋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並特別注意那些體積為地球的一半至兩倍大小、位在母恆星適居帶的系外行星。目前 NASA 已確認了 4044 顆系外行星,還有 4018 顆星體在候選名單上待確認。
或許大家有印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超級地球」、「第二個地球」的新聞,就是因為,隨著搜查持續進行,總會找到更像的,「地球 2.0」頭銜就這樣一任一任交棒。
☕話說回來,台灣活動背後過程真有點曲折~
「其實這活動弄得很倉促。」江瑛貴說,他七月底收到 IAU 電子報,才赫然發現活動早在幾個月前就開跑了,「台灣雖然是 IAU 會員國,但這不是強制參加的。而台灣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就整個錯過了。」他連忙寫信、提計畫書給 IAU 說明參加意願,並在上週正式收到 IAU 回覆。
確認台灣可以參與後,江瑛貴趕忙「揪團」,聯絡天文館、自然科博館以及天文界學者,應程序要求成立「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作為台灣活動的總籌單位,並成立粉專、建立表單等,希望趕在時程內把活動推廣出去。
大家可以用跟台灣相關的事物命名一顆系外行星,以及該行星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此名字將成為該系外行星的正式名稱,可在學術論文上與原有的天體編號並用。至於哪顆系外行星會使用台灣提交的名字則由 IAU 選定,委員會尚未收到通知。
江瑛貴老師也解釋,蒐集大家的命名提案後,委員們會選出十個名字開放大眾票選,最後提交票數最高的前三個給 IAU。而 IAU 會在 12 月公布整個活動的命名結果。
11 月 15 日是向 IAU 提交名字的期限,以此往前推算,大概十月上旬截止提案收件,才有時間審核、預留三周票選時間等,但也會視收件情況決定截止日。
「這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大家都可以參與,拉近跟天文的距離,也可以體會一下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定位有多渺小。」江瑛貴老師說。
連結在此,大家快動員,讓富有台灣精神的系外行星順利誕生~
📌活動粉專: 讓台灣也有一顆系外行星
📌命名提案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3sJYMuMZy3vxivl…/viewform
📌命名規則:
http://www.nameexoworlds.iau.org/naming-rules 🔎 延伸連結
IAU 活動網址:
http://www.nameexoworlds.iau.org/P.S.台灣在 1959 年加入IAU,會員名稱是「China Taipei」;中國則是1935 加入,會員名稱是「China Nanjing」。
NASA 官網,系外行星頁面:
https://exoplanets.nasa.gov/ 圖:藝術家描繪的系外行星 K2-18b ── 這是最新任的「超級地球」,不只位在適居帶,大氣中還含水份!
Image credit: ESA/Hubble, M. Kornme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