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機完畢 福衛七號 6 枚衛星將開始調整任務軌道
==
下個 Falcon Heavy 任務將發射包括福衛七號在內的多顆實驗性小衛星
==
「福衛七號」也將在今年升空,國家太空中心 2 日表示,1 月底將確認發射日期,最快於農曆年後展開運送作業
==
福衛七號年中搭獵鷹火箭升空,國研院先推科普新書介紹
https://technews.tw/2018/03/20/formosat-7-satellite-meteorological-narlabs/「福衛三號」衛星的加強升級版「福衛七號」即將於年中發射升空,你可知三號與七號有哪些差別?為了向青少年及大眾傳遞科普知識,國研院推出第三本專書《氣象衛星任務檔案-大鳥村的夏日救援》,希望透過輕小說形式寓教於樂,讓讀者更深刻了解台灣衛星。
《氣象衛星任務檔案-大鳥村的夏日救援》一書目標讀者設定為 12~15 歲學生,因此主軸設定在高中校園故事,女主角是學霸,男主角則是學校社團山鳥社的社長,隨著兩人初次相逢、逐漸熱絡增加互動,一步步帶出氣象衛星的功能與重要性。
福衛三號與福衛七號的相同點為都是台美合作、都是由 6 顆「微衛星」組成的「衛星星系」,且是世界唯「二」利用「掩星技術」進行氣象觀測的衛星星系。
國研院太空中心副研究員黃成勇受訪時解釋,大氣層下厚上薄,就像插入水杯的筷子會發生折射現象一樣,光進入大氣層後也會偏折,而「掩星技術」就是透過分析光的偏折來推估大氣密度,進一步得知壓力、溫度與濕度。
大部分氣象衛星只能觀測水平方向的天氣現象變化(例如雲和水氣分布等),福衛三號與七號則能彌補垂直方向分布的氣象資料,能蒐集到從地面垂直向上、離地面 60 公里高空之間,每 100 公尺的溫度、壓力和水氣資料。
福衛三號於 2006 年 4 月 15 日發射升空,之後 6 顆微衛星各自散開在任務軌道,形成獨特的「星系」,定時蒐集全球各地氣象資料,另外,福衛三號原本任務壽命 2 年、設計壽命 5 年,但至今已服役 12 年,收集超過 1,000 萬筆氣象資料,免費提供給全球 83 個國家地區 3,000 名以上專家學者進行氣象預報、氣候變遷、太空天氣和其他相關的科學研究。
福衛七號則是三號的接班人,傾角 24°,也就是說其觀測範圍落在赤道以南、以北各 24°,將特別針對颱風天氣分析,能進一步提升預報準確度。
預計福衛七號於今年 6~8 月發射,高度離地 520~550 公里,發射後軌道面總共展開 300 度,但每天與任務軌道的偏轉角度僅 0.66 度,因此需要約 15 個月才能完成星系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