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inese.engadget.com/2019/04/02/nasa-mit-shape-shifting-airplane-wing/https://www.cnet.com/news/nasa-mit-test-wild-shape-shifting-airplane-wing/http://news.mit.edu/2019/engineers-demonstrate-lighter-flexible-airplane-wing-0401NASA 和 MIT 合作的研究,就是希望能打破這點,打造出直接「變形」的機翼,省下這一大堆結構的重量。
在投稿至《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期刊的論文當中,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極輕量、由數一千計的小「骨架」單元所組成的翼面,像是用火柴棒組成的圖形一樣,上面覆蓋著一層具有伸縮性的聚合物薄膜。因為骨架是中空的,因此整體的密度可以降的非常低,而且只要微微改骨架單元間的角度,就能改變機翼的形狀,乃至於其氣動特性。這使得飛機的機翼重量有望大幅降低。
自然,這樣的概念不會是現在才有人想到,但靠著近期的材料與生產技術突破,科學家得以將每個小元件生產所需的時間,由數分鐘降至 17 秒,而且科學家們希望其規則、重複性高的結構,能讓機器自動組裝成為可能,大幅降低機翼的生產難度。
當然,一但機翼不再須要靠傳統方式生產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飛機是否還有必要保留傳統的「一根圓柱、兩支翅膀」的構型了。如果能讓機翼與機身合而為一的話,或許可以帶來更高的內容量呢?不過,現在想這些都還太遠了,想要採用這樣技術的飛機出現在天空中,恐怕不是幾十年內可以發生的,畢竟在安全性等方面,還有待實證。相對的,反而是用在風車的旋翼上,讓其更有效地利用風力,是更有可能先出現的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