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論壇 arrow 校園天文 arrow 觀星工具 arrow 儀器介紹 arrow 10X 與 16X 雙筒的差異 visibility factor
10X 與 16X 雙筒的差異 visibility factor
2024-12-01 00:29:53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10X 與 16X 雙筒的差異 visibility factor  (閱讀 13669 次)
CHRIS WU
正式會員
行星
******
文章: 222


« 於: 2015-07-21 10:29:54 »

10X及16X兩隻我都擁有過,個人比較偏好16X,原因是我還有8X42,10X50,這些可以手持,因為Fujinon這兩隻7公分的不論10X或16X,手持都不會是一個觀測的好選擇。
我的建議是搭配三腳架,之前我是搭配這個使用,雖然大一些,但是很輕鬆,也很穩固。

http://s7d5.scene7.com/s7viewers/html5/genericZoomMobile.html?config=Orion%2FIS%5FHTML5&asset=Orion/05379&locale=en&contentRoot=/skins/&serverUrl=http://s7d5.scene7.com/is/image/
已記錄
曹大貓咪
正式會員
銀河系
******
文章: 9809


台灣 桃園 大溪天文台   位置 :東經121度16分50秒  24度53分50秒


« 回覆文章 #1 於: 2015-07-21 11:23:09 »

7公分大口徑雙筒應該是使用觀測習慣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輔助工具...如果是初學或純觀賞,需要較長時間.那需要一個較能長時間幫忙手持的工具的確是必要的.

老貓在日本駐廠混日子的時間,高橋製作所工廠一些玩天文的員工粉多都是拿fujinon10或16x70mm做搜索天體的工具(可能是幾次團購的結果).小貓也是那時對fujinon有了較深入的認識...特別是15公分的fujinon雙筒,那是日本資深同好最推薦的天文鏡.

聽這些老前輩說,fujinon7公分最大的特性是,夠亮且越看越舒服 (享受滿滿7mm瞳孔射出徑. 16x機種只有4mm. )...它不會特別清晰,但星點卻粉乾淨且變形少.這些特點在天文觀測,特別是彗星判別就粉重要!說實在的,老貓不喜歡這些雙筒本體外的輔助工具,簡單拿起雙筒,手握保持重心,隨自己意志先固定一位置,再手平上下移動找到目標...觀測完了,不到2分鐘.

小貓回台後,是這幾年才使用fujinon 10x70mm認真用於天文觀測.拿它找及看彗星,特別是對於某些紅色的變星和彗星的星等判斷,亮度失真低,對於精確判斷光階比例(亮,暗星各5比例)非常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手持前端物鏡時(平衡重心 ),能短時間確定亮度(老貓是載眼鏡手持雙筒,將目鏡橡皮折起來,眼鏡貼近目鏡...放鬆心情和眼壓,慢慢讓星光進入眼內.....開始感覺參考星和目標星兩者亮度差異.觀測完了,先記錄下來!然後再間隔幾分鐘做2-3次重覆相同亮度判定觀測)...這對於老貓要再短時間內完成觀測並下樓陪老婆看電視是非常重要的利器...所以這部fujinon10x70 FMT 是不會賣的... Cheesy

據老貓所知,國內幾位老前輩,如 故蔡老台長(當初小貓跟著學看變星時,老台長的10x70是手持不離身的),陳正鵬兄都是nikon 10x70mmSP的老USER, 歷史都有30年以上...

*.這些名牌的10x70mm,老實說,對我們走過6,70年代的中壯年人而言,都有一種無法抵抗的魅力...        

圖片 http://www.geocities.jp/pureione/7cm.html



* P10203291.jpg (29.25 KB, 480x641 - 已被閱讀 842 次.)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07-21 12:03:37 由 曹大貓咪 » 已記錄
Buffett
流星
*
文章: 44


« 回覆文章 #2 於: 2015-07-21 15:26:47 »

真是很棒的經驗分享,真是很有用的資訊
另外獨腳架架雙筒穩定嗎?看起來實在很方便,但為了鏡子的安全我之前考慮了幾天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07-21 15:28:55 由 Buffett » 已記錄
曹大貓咪
正式會員
銀河系
******
文章: 9809


台灣 桃園 大溪天文台   位置 :東經121度16分50秒  24度53分50秒


« 回覆文章 #3 於: 2015-07-21 16:14:45 »

這並非給放置用的.類似獨角架用途.操作有個支撐.用完即拆...
已記錄
TS
恆星
****
文章: 337



個人網站
« 回覆文章 #4 於: 2015-07-22 12:27:33 »

10X 與 16X 的差異不小, 要看用途與對它的期望, 這個等一下再說.

底下第一張圖玫瑰星雲與位在中央的疏散星團 NGC 2244, 這是一般平地屋頂看到的結果, 我分別用 10X (出瞳徑: 4.2mm) 與 15X (出瞳徑: 3.7mm) 觀察比較, 10X 的亮度感受近似 16X70mm. 除了目標大小與視野寬窄不同外, 15X 會比 10X 看到更多星點, 當然也更容易看見小目標, 比如 M1, M57, 還有很多小小的球狀星團倍率太低根本分不出是星點還是星團.

不過相同口徑下高倍率往往要犧牲亮度與視野, 而大視野是做出對比的好辦法之一, 做出對比又是觀測深空的關鍵. 比如圖二, 同樣是 4.2mm 出瞳徑 (一樣亮) 下, 左邊視野是 1度, 右邊是 6.2 度, 那個比較好辨識呢? 圖三暗星雲是另一種作對比的方式.

衡量雙筒鏡的 “綜效”, 比較常見的說法有兩個:
一個是RASC 年鑑總編輯 Roy Bishop 先生在 2009 年 提出的, 很簡單, Bishop 先生把它叫做可視性因子 (visibility factor). 算法無敵簡單, 就口徑乘以倍率. 7X50mm 的可視性因子是 350; 10X42mm 就是 420. 420 大於 350, 所以 10X42mm 看天文目標的 "綜合效果" 就優於 7X50mm. 合理嗎? 我本身的經驗是覺得有道理, 但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經驗.

另外一個是資深雙筒天文愛好者 Alan Adler 在 2002 年雜誌的一篇文章提出的, 複雜一點點... 倍率乘以口徑開平方. 所以 7X50mm = 7 X (7.07) = 49; 而 10X42mm = 10 X (6.5) = 65, 因為 65 大於 49, 所以結論與 Bishop 一樣, 10X42mm 看天文目標的 "綜合效果" 優於 7X50mm.

依樣畫葫蘆, 雖然沒有絕對值, 但可由相對值推測... 比如說如果想買第二把雙筒, 哪個規格才會與原來那隻有比較大的差異? 10X70mm 依 Bishop 法算出是: 700, 依 Adler 法算出來是 84, 16X70mm 算出的是 1120; 134. 不管哪種算法算出來肯定與 7X50mm (350; 49) 或 10X42mm (420; 65) 差異頗大.

小弟做個不倫不類的比喻… 以上都還是 “見山是山”的看法, 這個階段別人看什麼我就看什麼, 別人拍什麼我也拍什麼, 因此別人用什麼跟著用就錯不到哪裡了. 等看得差不多或拍得差不多之後, 你看到的目標就不只是目標, 還會想知道星雲的成份, 哪種光譜呈現哪種顏色; 月球的坑是被撞的還是火山噴的? 星團星系的分類與演化, 行星的極冠是水, 二氧化碳還是甲烷乙烷? 此時有點 “見山不是山” 的味道, 相信這時對器材已經很有主見, 用不同器材都能做出不同的觀察, 器材可能很重要也可能很不重要. 等到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 觀察記錄的目標超過 500, 1000 個, 很可能就找出自己特別的偏好, 有些人專注天文推廣, 有人專攻行星, 有人專攻雙星, 或星團, 星系, 變星, 也有人看什麼都好, 天文已融入 ”生活”… 像大貓前輩就到這種 “見山又是山” 的階段啦.  所以回到最前頭, 每個不同階段的同好都會有不同的見解, 還是要問自己: “用途”與 “期望”是什麼?

圖四是 18X 70mm 看的 M65/M66 與 M81/M82


* 23 - 3.png (447.01 KB, 640x473 - 已被閱讀 784 次.)

* DG.png (438.6 KB, 690x343 - 已被閱讀 689 次.)

* IMG_1627.JPG (111.42 KB, 480x640 - 已被閱讀 793 次.)

* 18 - 2 (1).jpg (89.55 KB, 640x420 - 已被閱讀 810 次.)

* 1 - 3.jpg (111.41 KB, 640x434 - 已被閱讀 799 次.)
已記錄
CHRIS WU
正式會員
行星
******
文章: 222


« 回覆文章 #5 於: 2015-07-22 12:41:12 »

這個一定要為TS的分享按個讚!!!
已記錄
Justin Chiu
恆星
****
文章: 294



« 回覆文章 #6 於: 2015-07-22 13:39:37 »

好詳細 Shocked,這篇學到好多知識。
已記錄
Buffett
流星
*
文章: 44


« 回覆文章 #7 於: 2015-07-22 14:48:04 »

真的是非常好的分享
已記錄
peter
區域板主
星系團
*****
文章: 49358



« 回覆文章 #8 於: 2015-07-22 16:36:19 »

請 ts 兄開專文分享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24586.msg216256#msg216256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惺芸大濕
王家貓奴
銀河系
******
文章: 6682


觀星會是個培育飛羽攝影人才的專業網站


« 回覆文章 #9 於: 2015-07-22 18:12:25 »

那要看看你要看的目標是什麼了,一般搜尋還是以7x50最方便(以倍率跟重量來說)
同口徑提倍播率會壓黑背景如果是看較亮的星團星雲這個有拖高集中的效果
但是倍濾大光是晃動就減分了,除了很熱血的眼視會上腳架一般雙筒還上腳架
就很不方便了
已記錄

TS
恆星
****
文章: 337



個人網站
« 回覆文章 #10 於: 2015-07-22 21:49:19 »

不想上腳架就要考慮這隻了  Grin


* 11141284_1142906862390025_4549671185596534140_n.jpg (72.62 KB, 960x720 - 已被閱讀 612 次.)
已記錄
yao
恆星
****
文章: 321


« 回覆文章 #11 於: 2015-07-29 15:03:33 »

若考慮光學品質的差異.

另一個可能比Alan Adler更客觀的“綜效指數”是Ed Zarenski根據Alan Adler指數+/- 20%(依據光學品質的不同)
已記錄
yao
恆星
****
文章: 321


« 回覆文章 #12 於: 2015-07-29 16:52:29 »

試算一下Tak 22x60與WO 22X70的“綜效指數”

Tak 22x60=22X7.746X120/100
WO 22X70=22X8.367X110/100

單就visibility兩者幾乎一樣(Tak 22x60稍高)
實際上在我的觀測地點沙鹿也是如此:兩者幾乎一樣(但沒有去山上拿星系做目標比過)

已記錄
yao
恆星
****
文章: 321


« 回覆文章 #13 於: 2015-07-29 18:17:38 »

10x,11x,15x,............,22x

為了追求手持 Grin
建議還是品質與輕量化最重要
例如pro-optic 11x70 :P與tak 22x60 Tongue
兩者皆犧牲了視野

當然若不追求手持
那就另當別論了


已記錄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