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ircraft.fandom.com/wiki/Galileo_Airborne_Observatoryhttps://youtu.be/RvOq8HGmM08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46510最先使用飞机搭载望远镜开展红外波段的观测是在1965年,当时著名的美籍荷兰天文学家吉拉德·柯伊伯(Gerard P. Kuiper)使用一架美国宇航局的“Convair 990”飞机对金星开展了红外波段观测。
到1969年,科学家们开始认真考虑将一台口径91厘米的望远镜安装到飞机平台上。他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那就是希望能够到平流层之上进行天文观测,因为那里可以规避绝大多数的水汽红外吸收。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作“柯伊伯机载天文台”(KAO),到1974年,柯伊伯机载天文台开始投入运作并很快取得许多重要科学发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成果包括在1977年的首次观测飞行中发现了天王星的光环,以及在1988年确认冥王星存在大气层。
1984年,官方正式提出应该建造更大型的机载天文台,计划采用波音747平台进行改造,搭载一台3米口径望远镜。初步设计方案于1987年出台
然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以及美国宇航局的预算削减让这个项目出现变数,进展停滞了整整5年时间。好在,最终美德两国仍然签署了备忘录,决定继续推进项目研制,并将这个新一代机载天文台命名为“平流层红外天文台”,简称“SOFIA 相比最初设计,“索菲亚”的主镜面有所缩水,口径降到了2.5米。这面主镜面采用的是德国肖特公司(Schott AG)研制的微晶玻璃镜面,热膨胀率几乎为零,具有优异光学性能;镜身设计中大量采用法国SAGEM公司的蜂窝结构方案,极大减轻重量。
到1999年12月份,主镜面磨制完成,表面磨制精度达到8.5纳米级,到2002年,整台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在德国组装完成,包括主镜面,光学支撑系统等。随后在经过系统检测后,望远镜被运往美国德克萨斯州。
对比两代机载天文台,左侧为柯伊伯机载天文台,右侧是“索菲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