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會員專區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天鵝座CH共生雙星系統
天鵝座CH共生雙星系統
2025-01-07 19:14:55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天鵝座CH共生雙星系統  (閱讀 3614 次)
Skyray
GSX-401FW STARGAZER
區域板主
銀河系
*****
文章: 8368



« 於: 2010-06-15 18:37:41 »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6/news2010091501.htm


約815光年遠的天鵝座C星其實是個「共生(symbiotic)」雙星系統,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巨星這兩種差異甚大的恆星所組成的雙星系統,且紅巨星所吹出的部分恆星風物質會累積在白矮星上。目前已知的共生雙星系統僅有數百個,其中以天鵝座CH星最近。這樣的共生雙星系統中,來自紅巨星恆星風的物質,在堆積於白矮星表面之前,會先在白矮星周圍環繞形成一個高溫吸積盤(accretion disk)。由於兩個子星會影響彼此的結構與演化狀況。目前天文學家認為:共生雙星或許會逐漸演化成雙極行星狀星雲(bipolar planetary nebula),部分共生系統也可能是Ia型超新星的來源。

  右圖即為天鵝座CH星(CH Cyg)的數位巡天(Digitized Sky Survey,DSS)可見光影像,右上的小圖則是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拍攝的天鵝座CH星強力噴流的X射線影像(紅色)、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可見光影像(綠色)和甚大電波陣列(Very Large Array,VLA)的電波影像(藍色)合成之後的結果。這個噴流速度高達每小480萬公里,一般認為,這個噴流是吸積盤物質懸繞白矮星的過程中造成的,噴流的強度、質量與速度都與白矮星及吸積盤有關。噴流一旦形成,將反過來衝擊紅巨星的外層氣體殼層與周圍環境,進而影響紅巨星變成行星狀星雲之前的演化狀況。而累積在白矮星上的質量一旦超過上限,則可能引發Ia型超新星爆炸。

  這是天文學家首度詳細研究共生雙星系統的噴流結構。這個噴流距離雙星系統僅約20AU,並一直延伸到離雙星約750AU遠之處。而小圖中可見右下方哈柏可見光影像(綠色)形成捲曲的模樣,顯現噴流自轉方向在改變;這可能是吸積盤擺動(wobble)所致。而噴流外側有大量過去被拋出的物質堆積,與紅巨星的氣體殼層有交互作用。天鵝座CH的噴流形狀與如年輕恆星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等截然不同類型天體的噴流驚人的近似,因此或許可將對此共生雙星噴流的瞭解應用在更複雜或更遙遠的噴流現象中。

資料來源:http://chandra.harvard.edu/photo/2010/chcyg/, 2010.06.09, KLC



已記錄

觀星之樂~貴在分享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