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 很多探測器如航海家 使用 鈽 衰減產生熱量轉換成電力..
也因此 電池才能使用如此多年
不過 萬一 太空船掉到地面 的確會是污染
==> 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RTGs)
from TAS news
先鋒十號上的四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RTGs) 持續由鈽產生能量,足夠供應訊號發射器、接收器、控制及資料處理及原本的十一項科學實驗繼續進行所需電力。RTGs 現在仍可產生 65 瓦的電力,為發射時 155 瓦的 42%。
目前先鋒十號已經準備起動高度控制系統火箭,以進行每年兩次的調整,將太空船朝向太陽,上一次的調整是在今年二月。雖然它目前所處的環境為酷寒,但先鋒十號外部殼罩仍能忍受攝氏零下數十度的低溫。
2000年七月一號,先鋒十號將離地球遠達 114.4億公里,並且以每秒 12.24公里的速度前進。它的訊號需 21 小時又 11 分鐘才能到達地球。先鋒十號將朝向金牛座的方向飛去,兩百萬年後到達金牛座的一顆恆星。
engadge
http://chinese.engadget.com/profile/2069602/1959 年發射的人造衛星 "探險家一號" 上面,這顆電池重 1.8Kg,280 天內發了 11.6 度電,使用同位素為 Pu-238,原理就是溫差發電(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RTG),基本上跟核電廠的原子爐類似,只是不用鍋爐而是用半導體進行熱轉換。這項技術一直都是太空科技的關鍵之一,因為太空溫度過低,化學電池幾乎無法產生電力,所以會自動放熱的放射性同位素電池技術就很重要。外太空用的 RTG 因為發電量需求較大,大部分是用 Pu-238 作為燃料,放射性較強,放熱也較大。
RTG 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是人工心臟的內藏電源,早期人工心臟電源需要外接,外漏的電源管路容易造成感染,但是又不能長長開胸換電池。後來就是因為 RTG 電池的開發,長效性電池便可以裝入體內,大約十幾年才需要更換。體內用的 RTG 不需要很大的電量,通常使用 Sr-90 作為燃料,重量控制在 1Kg 以下,發電量多半幾十瓦。看起來這篇報導的電池應該是這方面的應用。
RTG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adioisotope_thermoelectric_generator
Atomic Energy 期刊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k16u634806186362/輻射伏特效應電池模型(對岸的論文)http://www.tws.org.cn/qikan/manage/wenzhang/2008-01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