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NOVA和超新星SUPERNOVA和極超新星 Hypernova 和千級新星KILONOVA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6478分別為「新星(Nova)」、「超新星(Supernova)」和「極亮超新星(Superluminous supernova / Hypernova)」,以及「千級新星(Kilonova)」。前兩者的觀測歷史源遠流長,後兩者則歸功於現代發達的觀測技術,才讓我們得以一探究竟
新星其實不是剛誕生的星,而是古老的小質量恆星,會在它們的生命終章──白矮星時期,突然變得異常明亮。
白矮星是小質量恆星死亡後的產物,緻密、溫度高,但亮度低,平常不易觀測。一般而言,白矮星是非常穩定的天體,但如果身邊有個伴,情況就不同了。若是白矮星和伴星互繞的距離過近,使得伴星的氫被吸向白矮星表面,並在其表面點燃核融合反應,產生劇烈的光度變化,讓白矮星成為用肉眼可見的「新星」。
超新星
極亮超新星
現代觀測技術的進步使超新星事件變得常見,有多部自動望遠鏡凝視著宇宙虛空,在星際間搜尋著超新星的亮光,這類計畫稱為巡天(Survey)計畫。在眾多的觀測數據中,天文學家注意到一類特別明亮的「極亮超新星」(令人不禁想吐槽天文學家如此單純的命名邏輯),這些超新星比一般情況亮了 2 個數量級以上,並且非常罕見。
千級新星
得出的結論是和新星事件一樣會有劇烈的光度改變,而且最大亮度約是新星的千倍,於是命名為「千級新星(Kilonova)」。
==
https://forum.hkas.org.hk/thread-3666-1-1.html新星 和 超新星 都是指亮度突然狂增,不久就暗淡下去的星體,前者有機會再次爆發,後者爆發後就不會再爆了。
〔新星的成因〕:
有一類如上圖的近距雙星系統,A 是普通的主序星 (未衰老的恆星),B 是白矮星 (無核變的極高密度星),由于 A 不時流失外層氫物質,白矮星順勢把氫吸納,氫積聚至攝氏一千萬度高溫時,氫便燃燒起來,白矮星突然增光成為「新星」,增光其實是在外圍的氫,不是白矮星本體,氫燒完後亮度便跌返原值,白矮星本身亦無多大改變。外來氫再累積燃燒時,白矮星又再次爆發成為「新星」。
〔超新星的成因有兩種〕:
1. 如果在上圖的白矮星向 A “搶掠” 過度,累積氫在星面的壓力增加得太快,白矮星負擔不來時便會引起內部燃燒,即是星體內部的碳氧熱核反應,碳氧反應是極端猛烈的,結果整顆白矮星迅速瓦解 (爆炸) 成為「Ia 型超新星」。
2. 有些單獨的年老大質量恆星因核燃料殆盡引至重力塌縮,塌縮又產生激波 (shock waves) 迅速向外傳播,結果整顆星體爆炸成為 Ib、Ic 或 II 型超新星。超新星只爆發一次便不會再爆了,之後它們會變成中子星或黑洞,視乎爆炸後的遺物質量而定,請參考另文
http://www.alanchuhk.com/SN2008D_Swift.doc。
所有超新星的光變幅度都比新星大得多,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