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存在不到 1 秒,短伽馬射線暴數據發現短命「超重中子星」
https://technews.tw/2023/01/12/hypermassive-neutron-star-short-gamma-ray-burst/當 2 顆中子星碰撞並塌縮成黑洞前,理論上會有不到 1 秒時間暫時形成「超重中子星」,大小幾乎為典型中子星 2 倍。最近,天文學家在研究短伽馬射線暴舊檔案時發現了超重中子星存在。
一顆典型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 1.35~2.1 倍,低於下限可能是白矮星,超過奧本海默-沃爾可夫極限(3.2 倍太陽質量)則會持續發生重力坍縮,無可避免地產生黑洞。
當 2 顆中子星相互靠近並碰撞,引起的時空漣漪會傳遍整個宇宙,在我們眼中會看到兩者瞬間合併成一個巨大緻密的物體,然而若我們像電影那般凍結時間,事實上我們會看見 2 顆中子星碰撞之後,於短短幾百毫秒內瞬間合併成 1 顆超大質量中子星(hypermassive neutron star,HMNS),然後以比眨眼更快的速度變成黑洞
過去天文學家研究此物體方法有限,因為探測器對 HMNS 本身發出的頻率不太敏感。現在,天文學家可能找到了判斷 HMNS 的另一條途徑:短伽馬射線暴(short gamma-ray burst)。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團隊指出,一些 HMNS 在垂死瞬間會發出短伽馬射線暴,可能每秒閃爍數千次,具有比其他粒子更強的特徵頻率,只要確定這種閃爍的精確速率,便有機會深入了解 HMNS 的大小與自旋速率。
此前尚未發現此類伽馬射線振盪,於是研究人員分析了 NASA 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台、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的檔案數據,從 700 多個事件中找到符合超大質量中子星產生的準週期振盪(QPO),分別為 GRB 910711 和 GRB 931101B。
分析結果表明振盪頻率約每秒 2,600 次,代表超大質量中子星每秒至少旋轉 1,300 次,這種速度比目前已知轉速最快的脈衝星還要高 2 倍。
研究人員希望 2030 年代更先進的重力波探測器能研究更多 HMNS 產生的時空漣漪,與此同時,科學家會繼續在短伽馬射線事件中尋找它們的蹤跡。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