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echnews.tw/2020/09/17/wd-1856b-exoplanet-white-dwarf-tess-satellite/白矮星是中、低質量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膨脹成紅巨星(原本大小的數百~數千倍),然後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氣體所留下的殘骸(不經歷超新星爆炸),包括我們的太陽在內,銀河系內超過 90% 恆星的最終命運都是白矮星,一顆典型的白矮星大小只比地球略大,但質量包含了 0.5~1.4 被太陽質量,可想而知這種天體密度之高,放眼全宇宙僅次於中子星。
白矮星成形後,小行星、彗星等遙遠小天體會向內靠近白矮星、並被後者強大引力扯成碎片,按理說白矮星附近難以再有行星存活,但不包括巨行星,科學家相信距離較遠的大質量行星有可能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只是一直沒有直接檢測到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去年底,有篇研究首度發現白矮星周圍「可能」有巨行星的證據,原因是發現有類似冰巨行星的物質落在白矮星周圍吸積盤,因此科學家推測可能有顆巨行星在那,因為太靠近白矮星所以大氣層被高速蒸發(每秒蒸發 3,300 噸物質),剝離的氣體物質就變成白矮星周圍的氣體盤。
但是現在,科學家第一次獲得了巨行星繞行白矮星運轉的「直接證據」,來自距離地球 82 光年的 WD 1856+534(簡稱 WD 1856)白矮星系統。每隔 1.4 天(也就是說公轉週期僅 34 小時),NASA 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就檢測到白矮星週期性變暗,光度下降了 56%,如果是一般系外行星,只會造成恆星光度下降 1~2%。經分析後,研究團隊確認新發現這是一顆巨行星 WD 1856b,質量為木星 14 倍,直徑甚至是母恆星 WD 1856 的 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