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會員專區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林德布拉德共振效應 inner Lindblad resonance
林德布拉德共振效應 inner Lindblad resonance
2024-11-18 02:46:40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林德布拉德共振效應 inner Lindblad resonance  (閱讀 1144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269



« 於: 2020-05-26 08:36:38 »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9%81%94%E5%8D%9A%E5%85%B1%E6%8C%AF
林達博共振的名稱源自瑞典星系天文學家貝蒂·林達博,是天體的周轉頻率有著簡單和複合的強制頻率的一種軌道共振。種共振傾向於增加天體的軌道離心率,和造成它的拱點經度與強制力的一致性。林達博共振導出了螺旋密度波,不僅適用在星系,也適用於土星環

林達博共振影響了恆星與星系盤中心的距離,恆星軌道速度的徑向分量的自然頻率與其經過的螺旋臂的重力位能最大值的頻率接近。
 如果恆星環繞星系中心的軌道速度大於它將經過這一部份螺旋臂的速度,則將發生朝內的林達博共振-
  如果相似,則是朝外的林達博共振 。在朝內的林達博共振,恆星的軌道速度將會增加,始恆星向外移動;朝外的共振會降低速度,造成恆星向內運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85%E6%9E%97%E5%BE%B7%E5%B8%83%E6%8B%89%E5%BE%B7%E5%85%B1%E6%8C%AF

==

原行星盤螺旋臂的形成機制來自林德布拉德共振效應:假如有行星正在形成,則其周圍塵埃被擾動將逐漸變為橢圓形狀、離行星最近與最遠的兩個點之間產生振盪,當這種震盪是塵埃軌道周期的倍數時,就會造成林德布拉德共振、形成螺旋狀塵埃

https://technews.tw/2020/05/25/ab-aurigae-exoplanet-lindblad-oscillation-vlt/




 Bertil Lindblad 1895年11月26日-1965年6月25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4%9D%E8%92%82%E5%B0%94%C2%B7%E6%9E%97%E5%BE%B7%E5%B8%83%E6%8B%89%E5%BE%B7

林德布拉德主要工作是在銀河系和星團的結構等方面,是星系動力學的先驅。他發現恆星有在星系的旋臂中聚集的傾向。1926年,林德布拉德提出銀河系由許多子系統組成,解釋了銀河系中恆星的速度分布,提出銀河系自轉中心在人馬座方向。1927年發表了著名的關於銀河系較差自轉的論文,為荷蘭天文學家揚·奧爾特進一步建立銀河系自轉的理論奠定了基礎。1942年,他首先提出了密度波理論,用於解釋旋渦星系的旋臂結構。他還在1920年代進行了輻射研究,解釋太陽的臨邊昏暗現象。

林德布拉德曾於1948年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54年獲得了布魯斯獎。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及第1448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林德布拉德」。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