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ys.org/news/2020-03-ancient-shell-days-half-hour-shorter.html 科學家最近發現白堊紀末期一種已經滅絕的貝類『紅蛤』(rudist clam),它和現生蛤蜊一樣由兩片殼鉸合而成,其邊緣並非簡單圓形,而是長得有點像熊爪。在白堊紀那個溫暖的時空,牠們生長快速,每天都能在貝殼上留下生長的紋路。並留下時間的重要記錄,就像年輪一樣。研究人員使用雷射光對貝殼的微小切片進行採樣,並且更精確地計算了上面的『年輪』。發現這些軟體動物的貝殼化石所顯示地球當時一年平均自轉372次而非365次。這顯示,那時候的一天相比起現在少了半小時。當時的一天只有23.5小時。
白堊紀當時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比現在快?這與月亮有關。自牛頓研究月球和地球的關係以來,便發現月球引力是引起地球潮汐的重要原因。後來的物理學家進一步發現月球還會構成對地球自轉的摩擦力。在2018年一項關於地月關係的研究當中,科學家們得出14億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8個小時。從目前的情形看來,由於月亮的引力引起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減慢,因此地球的一天仍在持續變長當中。
科學家所找到的紅蛤,約出生7000萬年前,在熱帶的淺海底上度過牠9年的一生。現今,那裡已經是阿曼山區的一整片荒漠。它的族群在約400萬年後和恐龍一起毀於大滅絕當中。根據貝殼的化學成分顯示,當時的海洋溫度比過去科學家所預設的還要更高,可能已經逼近了這些貝類的生理極限:夏天可達攝氏40度,冬天也超過攝氏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