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echuang.org/t/85295 首先来看彗星的组成。根据常识,其组成主要有甲烷,氨,冰,以及各类有机物和岩石等。
写了一个简单的天体热平衡温度计算器,先验证一下准确度,在不考虑温室效应的情况下,算得1AU处球体热平衡温度267K,基本符合生活常识。发现时该彗星大约位于3AU外,其热平衡温度约153K,正好处于甲烷等低沸点有机物大量气化,且干冰,氨开始气化的温度。大量的有机物迅速挥发导致其亮度迅速增加。且其外表面的物质可能密度较小且比较疏松,所以挥发速率会非常快。随着表面的疏松易挥发物质耗尽,而坚硬的水冰-岩石彗核裸露出来之后,其挥发速率可能会大大降低,亮度增长速率也会因此降低。因此实际亮度极可能远远低于估计的亮度。
还有的人质疑彗星的解体问题。但是这颗彗星的近日点是0.25个天文单位,远在其洛希极限之外,所以其基本上没有被撕碎的风险。
但是还有一个(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彗星的自转问题。彗星表面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会大大加速其自转速率,甚至将其撕裂解体。假若其发生解体,那么其亮度将会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然后迅速下降,烟消云散。
有一种彗星的亮度预报公式是 m=M+5lgd+klgr,m是视星等,M,k是常数,其中M被称为彗星的绝对星等(请注意不同于恒星的绝对星等),而k体现了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对亮度的影响。d是其与地球的距离,r是与太阳的距离。可以用这个算一下。
不过逼乎上有个帖子说是这颗彗星的轨道参数类似于C/1844 Y1,所以这两颗彗星可能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甚至成分类似。假如其拥有类似的成分,那意味着这两颗彗星将可能有类似的k,所以我们可以把C/1844 Y1的k带进预测式子里算一下。计算结果晚些时候发在回帖里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05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