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echnews.tw/2019/06/16/new-study-suggests-tighter-restrictions-on-exoplanet-habitability/一般認為,恆星周邊適合地球已知生命生存的「適居區」是以液態水能否存在為判斷依據。但一項最新研究認為,能支持比微生物還要複雜的生命生存的環境,單看液態水是否存在是不夠的。相關研究刊登於 6 月 10 日的《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項研究不光只看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是否能讓液態水存在,而是在「能夠支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模擬系外行星的大氣環境。以適居區外側邊緣區為例(如火星),為了使水長年維持液態,系外行星必須擁有比地球高數萬倍濃度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才足以維持表面溫度。但這樣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對地球大部分生命來說都有毒,使適居區範圍較傳統認為減少一半。
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家認為也許相當適合生命存在的 M 型矮星,對地球生命來說恐怕也不是個好地方。由於 M 型矮星缺乏近紫外線(NUV),會使系外行星大氣自然產生的一氧化碳生命期拉長,進而使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因此,數量相當多的 M 型矮星或許都不符合地球生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