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https://technews.tw/2019/01/03/space-exploration-commercially-begin/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資源探勘。其實太空採礦概念在 1990 年代初開始發展,即使 1967 年在聯合國內簽署的國際外太空條約明確禁止政府佔據太空資源,但其實各國早就覬覦這筆太空財,歐巴馬任內簽署商用太空開發競爭法讓商用太空採礦合法化,進一步讓利潤豐厚的勘探和私人開發競賽獲得動力。在前進火星之前,現在科學家目光瞄準小行星。美國太空法法律明確規定,任何能夠從小行星中取得資源的人都有權「擁有、運輸、使用和出售它」。Interesting Engineering 分析,這些探勘目的覬覦的是小行星上的鉑,以及足以滿足地球 3 千年需要的鐵、鎳或鈷的含量。現在已經證實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延伸 200 公里的的小行星帶上有一顆名為 16 Psyche 的大型小行星,可能含有足夠消耗數百萬年的鎳礦。
由於每年有大約 1.2 萬個小行星接近地球,其中登陸 10% 的小行星比登陸月球簡單。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司對小行星感興趣,例如 Deep Space Industries、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Mars One、Bigelow Aerospace、Planetary Resources 等,Planetary Resources 是由 Google 兩位創辦人、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維珍的老闆理查德布蘭森,以及其他矽谷股東支持的公司。
對小行星的興趣並不僅限於經濟問題,除了礦物和貴金屬的提取外,人們認為小行星可以作為未來人類在火星上定居的後勤支持,透過小行星提供水、氧氣和其他可用於在太空生產燃料和重要備用系統的元素,成本遠低於從地球攜帶過去的成本。科學家認為,唯有在途中有辦法獲取資源,火星計畫才能更有效更便宜。
至於月球,科學家認為月球是一個巨大的原材料儲備,由於世界工業的高需求和人口的指數增長,自然資源逐漸減少,月球有豐富的氦-3同位素,是地球上非常稀缺的天然氣,可能成為新一代受控核聚變核電站的理想無污染燃料,更不用說月球土壤中有豐富的鈦、鐵和鋁。
這就是為什麼歐洲、日本、墨西哥、中國都將目光投向月球的原因。美國官方採礦組織嘗試在月球上採礦的真正可能性,包括可以在無氧環境中使用的挖掘和破碎設備,以及運輸、維護以及使用某些礦物化合物的可能性。
Planetary Resources 曾經說過「宇宙就是你的採礦工廠」。一個由 Google 前工程師創立名為 Asterank 的網站估計小行星的價值超過一兆美元,Asterank 後來被 Planetary Resources 收購。如果充分探索所有可能性,太空採礦的經濟影響非常巨大。
如果考慮到許多這些對於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如鋅、錫、銀、銅、鉛等,本世紀可能在地球上耗盡,那麼這種探索就會更加積極,隨著科技發展愈來愈快速,飛行費用成本愈來愈低的同時,商業開發太空財富的鬥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