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會員專區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
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
2024-11-01 06:45:34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2 3 [4] 5 6 ... 12
  列印  
作者 主題: 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  (閱讀 151756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5 於: 2016-04-10 14:27:42 »

新研究  說

卡西尼太空船沒有被未知引力拉扯

http://astronomynow.com/2016/04/09/saturn-spacecraft-not-affected-by-gravity-of-hypothetical-planet9/

Saturn spacecraft not affected by gravity of hypothetical Planet 9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6 於: 2016-04-13 00:20:37 »

http://www.bbc.co.uk/newsbeat/article/35996096/planet-9-is-not-going-to-kill-us
http://www.space.com/32515-planet-nine-will-not-destroy-earth-nibiru.html


都還沒發現

想太多了


http://www.creationscience.com/onlinebook/Asteroids4.html
這邊說2021 前不會發現

PREDICTION 47:   Planet X will not be found in the next 5 years (by January 2021), because it does not exist.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吳柏賢
正式會員
星團
******
文章: 1332



« 回覆文章 #47 於: 2016-04-17 20:57:12 »

2016-04-16 如果太陽系真有第九顆行星,會長什麼樣?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onstantin Batygin和Mike Brown根據演算認為太陽系外圍應該有第九顆行星,只是尚未發現而已。那麼,如果第九號行星(Planet 9)真的存在,會有多大?又會有多亮?它的溫度是多少?哪一種望遠鏡可以發現它?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天文物理學家Christoph Mordasini和Esther Linder等人利用電腦模擬想像中位在太陽系外側的行星會如何演化;從模擬結果,估計這顆天體現今的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3.7倍,表面溫度則約為攝氏零下226度。

  Batygin等人平常是研究位在距離僅數光年遠的恆星周圍塵埃盤中的年輕系外行星,他們擅長於利用電腦模擬這些系外行星的演化。他們計畫未來利用如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儀器直接拍攝到這些系外行星。

  Linder表示:「對我而言,雖然第九號行星遠在700天文單位之外,但算是很近的天體了。」其中,1天文單位相當於1億5000萬公里,為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這些天文物理學家推測第九號行星類似天王星和海王星,但比它們稍小一些,換言之,它也是個小型的冰質巨行星,表層覆滿氫與氦。透過他們的行星演化模型,能計算從46億年前太陽系初始至今,第九號行星的直徑和亮度等參數隨時間演化的狀況。

從內部加熱

  在Mordasini等人計算結果,認為這顆假定相當於10倍地球質量的第九號行星,演化至今,其半徑約為現今地球的3.7倍,表面溫度約為攝氏零下226度,或相當於絕對溫度47K。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發出的輻射主要來自它正在逐漸冷卻的核心,否則的話,它的表面溫度將只有10K而已。它內部產生的能量,約是吸收太陽光所得能量的1000倍,因此它所反射的陽光只佔了總輻射的很小一部份,這也意味著這顆行星在紅外波段會比在可見光波段還亮。由此,這顆假定中的第九號行星有了它自己的特色,不在只是理論中的一個質點。

  這些學者也檢視他們的結論是否能解釋為何第九號行星迄今尚未被任何望遠鏡偵測到。他們計算大一點或小一點的行星在不同軌道上的亮度。結果發現過去曾執行過的巡天觀測只有很低的機會能發現20倍地球質量以下的天體,特別是如果它恰好為在其軌道遠日點時。但NASA的廣角紅外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或許可以拍到50倍地球質量以上的行星。這個結論,給了這顆行星一個很有趣的質量上限值。

  根據這些科學家的研究結論,如大型綜觀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LSST)等正在建置或計畫中的未來望遠鏡,應該有能力確定第九號行星的存在與否。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4/160407092944.htm, 2016.04.07, KLC

本文轉自台北天文館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494
已記錄

If a million computers run SETI@home
We are bound to determine that we're not alone!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8 於: 2016-04-21 12:14:23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94547.htm
在冥王星被降格为“矮行星”之前,九大行星之说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日前,美国科学家对外宣布,有“充分证据”显示,太阳系边缘可能“潜藏”着遥远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对此,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相继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 区域内,发现了一批天体,其中的一些天体尺寸大于冥王星,而冥王星只是“柯伊伯带”中众多天体中的一员。  显然,天文学家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如果冥王星是“行星”,那么这些新发现的以及未来将继续发现的诸多天体,和冥王星差不多大或者更大,都应该算作“行星”,所以将冥王星评定为第九大行星是很不科学的。

“为此,在2006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成员们集体通过了一个决议,给‘行星’设定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据周礼勇介绍,大会进一步新增了一类天体,即“矮行星”。并将冥王星、谷神星以及后来发现的一些大一些的包括阋神星、妊神星在内的“柯伊伯带”天体一并归入了“矮行星”行列,所以冥王星“降格”在所难免。
周礼勇解释,针对第九大行星问题,应该明确的是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并未说“发现”二字,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们观测到‘柯伊伯带’中有一些称为‘游离柯伊伯带天体’的成员,它们具有非常扁长的椭圆轨道。”

科研人员为此判断这些轨道的近日点方向具有向某个特定方向聚集的倾向,进而他们怀疑这种轨道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受到“柯伊伯带”深处“潜藏”着的某个地球质量大小天体的摄动。

“也有人以此为论据,推测第九大行星就在那里。”周礼勇说,目前来看这些证据激动人心,但离真正确定第九大行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然有大量的‘柯伊伯带’天体尚未被人们发现,随着观测的深入,更大的天体将会被进一步直接观测到。”

而如果有更多例如“游离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分布等“间接证据”取得,周礼勇认为,这很可能给人类带来有关行星质量大小的天体的确存在的更确凿的证据。

对于人类为何要努力寻找“柯伊伯带”更多的天体,周礼勇认为其对于人们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如果在远离太阳的‘柯伊伯带’深处找到具有行星质量的天体,将对行星形成的过程、太阳系演化的过程提出更大的挑战。”但周礼勇认为,即使找到行星质量的天体,因为它们离地球非常遥远,所以其存在对地球应该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但它们的引力作用将可能扰动“柯伊伯带”天体,促发它们改变轨道进入到内太阳系,所以也许会对彗星的流量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进而对地球环境造成间接的威胁。“但遥远行星的轨道周期很长,这种影响也只是在数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才会发生。”周礼勇说。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9 於: 2016-04-27 07:46:15 »

simulation

http://orbitsimulator.com/gravitySimulatorCloud/simulations/1453436980555_findPlanet9.html

不知道 何時會找到 ??

https://twitter.com/tony873004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0 於: 2016-05-05 00:23:25 »

https://astronomynow.com/2016/05/03/planet-nine-a-world-that-shouldnt-exist/


planet9 有人說不存在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最新研究探討了許多方案,並發現很低機率。因此第九行星的存在仍是一個謎。
CfA的天文學家Gongjie L  :  證據指向地球 有 第九行星,但我們不能解釋,
PLANET 9  離 400-1500天文單位的距離。 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太陽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
問題就來了:不知道如何形成,是在其他產生後遷移過來??

進行了數以百萬計的計算機模擬,以考慮幾種可能性。
第一個也是最有可能涉及到一個路過恆星的行星拖走 PLANET 9 。但是 如真 如此  PLANET 9 應從太陽系彈出。
CfA的天文學家斯科特凱尼恩認為他可能解決這一困難。使用電腦模擬,構建 在很寬的軌道形成PLANET 9 。最簡單的辦法是太陽系有更多額外氣體天體,PLANET 9一開始更接近太陽,然後與其它氣體行星 木星和土星交流。 作用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 往更橢圓軌道跑。類似盪鞦韆上推著孩子。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推他,一遍又一遍推他,他們將飛得越來越高

另外一個可能研究了 PLANET 9 在遠處形成的可能性。
另外一個可能 太陽出生在一個星群中與其他恆星的遭遇更頻繁。 可能太陽是從其他地方找到 PLANET 9。
最後2 可能性  即 PLANET 9 是從路過的恆星系統抓獲  或是太陽抓到流浪的系外行星。然而這兩種情況的機率不到2%。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1 於: 2016-05-13 14:19:30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00923.htm

年初,科學家們展示了第九行星存在的證據。這顆星球與海王星 質量相近,
運行在比冥王星到太陽距離還遠十倍的橢圓軌道上。
一直以來, 天文學家們就對這顆行星感到疑惑:為什麼它會在如此遠的軌道上運行?

哈佛-史密森尼空間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在最新的研究中模擬了許多場景,
發現其中大部分都不太可能成立。因此,第九行星存在與否仍是一個謎。

“現有證據指向第九行星確實存在,但我們無法解釋它是如何形成的。
”CfA天文學家、一篇將發表于《天文物理期刊通訊》論文的第一作者Gongjie Li說。
第九行星繞太陽運行,距離地球400至1500天文單位遠。
這使它比太陽系內其他行星都要遠得多。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
它是直接在軌道附近形成的,還是在別處形成後再到達這裏的?
Li和她的論文合著者Fred Adam進行了數百萬次電腦類比,考慮了三種可能性。
第一情況最有可能:一顆路過的恒星把第九行星往外面拽了一點兒。
這樣的話不僅行星會被拖入更寬的軌道,軌道也更加橢圓。
由於太陽在有成千上萬鄰居的星團中形成,這樣的星際間 邂逅在太陽系早期歷史中更加常見。
然而,擅自闖入的恒星更有可能將第九行星徹底拉走並逐出太陽系。
Li和Adams發現只有最多10%的可能性 讓第九行星落入它現在所處的軌道。
這顆行星也許出生在一個相當遙遠的地方。

CfA 的天文學家Scott Kenyon覺得他可以解答這個難題。在兩篇提交給《天文物理期刊》的論文裏,
他和Benjamin Bromley用電腦模擬,構建出了第九行星在更寬軌道上形成的合理場景。
”Kenyon 說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太陽系再生成一個巨型氣態行星。。
他們提出,第九行星在離太陽近得多的地方形成,然後與其他巨型氣態行星(尤其是木星和土星)
相互影響隨著時間推移,一系列重力 將該行星推到了一個更大 更橢圓的軌道上。
 其實這個過程就像推一個盪鞦韆的孩子。如果在恰當的時機給孩子一記猛推並不斷重複,
他們就會越盪越高。

”Kenyon解釋說,“然後關鍵之處就在於如何不要推過猛 ,否則行星會被推出太陽系。
但他認為這種擔憂能夠通過行星與太陽系內氣盤的相互作用避免。
他們倆也驗證了Li 和 Adams的想法,結果發現初始原行星盤質量和原行星盤壽命的恰當組合
   可能恰好創造出第九行星,並讓它被過路恒星推走。

模擬的好處在於可以觀測並證實場景的可能與否。”Kenyon這樣說,
 “分散的巨型氣態行星看起來像冰冷的海王星,聚集而成的行星很像無氣體的巨型冥王星。”
Li的工作也幫助確定了第九行星形成(或遷移)的時間。
當太陽在星團中誕生時,會頻繁地與其他恒星相遇。
因為第九行星運行在比較寬軌道上,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易被逐出。
因此,第九行星有可能是在太陽離開誕生 星團(星群) 後,才慢慢來到現在的軌道上。

Li和Adms還提出了兩種更瘋狂的可能性:
第九行星是被路過的恒星系統捕獲的”外星人”,
也可能是飄近太陽系時被捕獲的獨立行星。但是他們斷定這兩種可能性均低於2%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2 於: 2016-05-14 08:31:04 »

Mike Brown 快點找到 planet9 吧 


* 圖片 2.jpg (297.72 KB, 1014x722 - 已被閱讀 343 次.)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3 於: 2016-06-01 08:16:25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06397.htm

加州理工今年初发表新闻稿,宣布发现了轨道位于外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的证据,他们将这颗行星暂时取名为 Planet 9。科学家并没有直接观察到这颗行星,而是根据其它天体运行轨迹的变化得出了这颗行星存在的推断。利用计算机模拟,瑞典Lund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Planet 9很有可能是一颗系外行星——

 也就是说,我们的太阳在45亿年前从附近的恒星系窃取了这颗行星。如果是真的,它将是我们在太阳系内部发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天文学家至今还不知道 Planet 9的构成和位置,只知道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0倍。天文学家认为有朝一日可以派遣飞行器探测这颗行星。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4 於: 2016-06-01 12:40:34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5/160531082201.htm

應該是流浪行星被太陽抓到

不過 跟本還沒有發現阿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5 於: 2016-06-01 12:44:43 »

http://chicagoist.com/2016/05/26/adler_debuts_new_sky_show_new_scien.php

And it did. Brown and his team were studying some of the other inhabitants of the Kuiper Belt—like the incredibly bright dwarf planet Eris, which can reflect 97 percent of the sun's light (compared to our moon's measly 12 percent)—when they noticed something else: irregular orbits. These orbits suggested that another gravitational force was acting on these objects, competing with the sun. The source of this gravitational pull, termed Planet Nine, is located somewhere beyond Pluto—and if it's competing with the sun, it's big.


地球10倍質量天體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6 於: 2016-06-14 16:36:27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6/160613105911.htm


mike brown 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行星存在的證據   。在一個不同尋常的長形軌道上運行,神秘的星球將10000 2萬年才能完成繞太陽轉一圈

為了得出這個結論,Batygin和布朗運行基於六個 離遠天體 的 海王星外天體(ETNOs)的軌道數據輸入計算機模擬。
具體來說,這些ETNOs是  塞德娜,2012 VP113 2004 VN112 2007 TG422 2013 RF98和2010年GB174。


根據這個新的研究中,還基於數值模擬 通過Batygin和布朗提出的新行星的軌道必須稍加修改,以使六個海王星外天體的軌道分析將是一個長期確實穩定時間。這些結果也導致了一個新問題 是否將海王星外天體暫態 不穩定的 ,相反,它們是永久的和穩定?

西班牙天文學家指出。 如果海王星外天體目前是暫時軌道的,他們正在不斷地彈出,必須有超過位於1000個天文單位 但是,如果他們在長期穩定,那麼有可能,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他們還沒有很多類似的軌道。  他們認為最穩定的情形是其中有不只是一個行星9 的, 還有其他行星在共振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7 於: 2016-06-14 17:44:09 »

new paper

https://arxiv.org/abs/1603.05712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8 於: 2016-06-20 13:01:35 »

如果存在,未来几年就能找到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2051.htm

对于这颗潜在行星的搜寻工作自从关于这颗行星可能存在的相关论文一发表开始便不曾停止过,但相关的研究工作很多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计算,有关这颗行星的最新研究对其来源问题提出了几种较为新颖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颗行星形成于太阳系早期,随后由于某种机制而被“排挤”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地带,或许是一次撞击事件。

关于这颗潜在行星的来源问题,相关理论有很多,不一而足,有些观点认为这是太阳从其他路过的恒星那里“偷窃”来的系外行星。还有些人将这颗行星的历史与地球上恐龙的灭绝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颗遥远的天体可能将在未来某天与地球相撞。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玛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安德鲁·柯蒂斯(Andrew Coates)教授在提交给《对话》网站(The Conversation)的相关文章里,详细探讨了我们对于这颗可能存在的行星已经了解哪些方面,以及我们何时才有望真正找到它的踪迹。

对于这颗潜在行星的搜寻工作自从关于这颗行星可能存在的相关论文一发表开始便不曾停止过。由于此前从未有人见到过这所谓的“第九大行星”,因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很多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计算。

天文学家们之所以认为在太阳系边缘的黑暗之中隐藏着一个大行星,主要是因为观察到了该区域一些已知天体的运行轨道存在些许异常状况。

自从这颗神秘行星存在的可能性被提出以来,天文学家们已经对其结构、轨道、对地球可能构成的潜在威胁以及可能的来源等问题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模拟计算工作。

但即便有了以上所有这些数据,我们是否正在接近真正找到这颗行星?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审视我们手边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并看看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太阳系已知的6颗最遥远的星球的轨道都神秘地偏向一侧。这种情况的形成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更大的可能性是否是它们受到了一种外在引力摄动的影响。今年1月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猜测,在太阳系边缘的黑暗之中可能隐藏着一颗巨大的未知行星

这是一颗系外行星?

有关这颗行星的最新研究对其来源问题提出了几种较为新颖的观点,其中较为主流的有两种。一种认为这颗行星形成于太阳系早期,随后由于某种机制而被“排挤”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地带,或许是一次撞击事件。

不过,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这颗行星实际上可能是太阳在大约45亿年前,从路过的其他恒星那里“偷窃”来的,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一颗系外行星。要知道恒星一般都形成在较为密集的星团或者星群之中。因此在太阳形成初期,它也应该是处于这样一个较为密集的恒星集群之中。由于当时恒星之间比较接近,于是太阳也就有机会从其他恒星周围“窃取”行星并据为己有,这样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

研究人员同时也指出,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海王星轨道外侧小天体位置和轨道参数的更多观测和模拟计算工作,这样或许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线索,并最终判定以上两种起源学说中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

在目前阶段,由于还缺乏对于这颗猜想中行星以及受其影响的相关天体的直接观测数据,以上我们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基本上都是非常粗略的。

与此同时,类似这样的工作也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但最终,一切的观点都需要证据来支持。但不管如何,如果最终能够证实这颗行星的确存在,甚至真的是一颗被太阳捕获的行星,那么这恐怕就是我们真正访问一颗“系外行星”的最佳机会了。

其成分可能是铁和冰

其他计算机模拟计算研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是一颗遥远的冰冻巨行星,类似天王星和海王星。他们计算了假设这样一颗天体形成于太阳系内部,后来迁移到距离太阳非常遥远的位置上,在此期间其大小、温度、亮度和颜色等方面可能发生的演变过程。

这样的研究结果显示这颗所谓的“第九大行星”可能类似一颗“迷你天王星”,拥有一个铁质内核,硅酸盐地幔,外层是水冰层,在外侧则是氢氦为主成分的浓密大气。

其地表温度大约为零下226摄氏度,主要热量来源将是内部热源而非来自太阳的光照,这就意味着要想通过光学望远镜对其进行观察将会十分困难。

事实上,这颗行星反射的太阳光将非常少,也就意味着对其观测效果最好的可能是在红外波段,而非可见光波段。这样的研究对于科学家们对这颗行星开展模拟计算和搜寻工作十分有帮助,因为至少这将告诉科学家们,他们在搜寻的天体究竟长什么样子。今年一月份提出“第九大行星”理论的是加州理工教授迈克·布朗。他最有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阋神星,这是过去150年来在太阳系内新发现的质量最大的天体,这一发现被认为直接导致了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级。图为新视野号探测器拍摄的冥卫一卡戎

探测难度可能超出想象

目前,提出这颗行星可能存在的科学家以及其他天文同行们,正在全球调动大量大型观测设备对这颗潜在目标进行搜索。另外还包括利用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SE)、卡特里娜巡天项目(Catalina Sky Survey)以及“泛星巡天项目”(Pan-STARRS),并对其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到目前为止,这些搜寻工作还尚未取得进展。

目前和未来规划中的观测中计划投入搜寻工作的望远镜包括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ALMA阵列,暗能量巡天计划乃至计划在2018年发射升空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等等。

但或许,我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去开展搜寻工作。

比如说,有观点认为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探测器的飞行路径可能受到了这颗未知行星的引力摄动影响。或许我们可以据此将这颗行星的未知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过关于这颗行星的引力影响卡西尼飞船轨道的说法也遭到很多专家的质疑和反对。

那么,为何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能够在搜寻方面取得任何进展呢?对于这颗行星内部物质成分的模拟计算也显示,利用类似WISE这样的项目要想找到这样一颗天体也是比较困难的。并且,目前的一些估算认为这颗行星的质量可能只有地球的3.7倍。相比此前认为大约10倍地球质量的估算,这一估算值已经大大缩水。基于这些事实,很多专家认为要想依靠现有设备找到这样一颗行星将是巨大的挑战,但未来升级之后更加先进的设备则更有希望。

对地球的威胁?不太可能

目前科学家们对于这颗潜在行星的轨道距离估算一般集中在1200~2000天文单位的范围内,这是一个极其遥远的距离概念(相比之下,冥王星距离太阳大约50个天文单位)。从这样一个角度上看,这颗神秘行星对地球可能构成的威胁是难以想象的。

但阴谋论者们总是有办法,他们立刻指出,或许这颗行星只不过是很多类似天体中最先被发现的一颗,其中总会有一颗有朝一日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威胁的。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距离遥远的柯伊伯带天体,尚未确认其中的任何一颗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威胁。相反,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距离地球很近的那些所谓“近地小天体”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第九大行星,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也一定是极难被探测到的。我们通过对柯伊伯带现在已知的六颗天体的轨道特征进行分析,似乎的确提示我们那里存在着一个未知的星球,但即便这一点目前看来也尚未在天文学界得到一致的认可,当然这也不妨碍科学家们着手开展详细的研究和搜寻工作。

感谢计算机模拟工作所取得的进展,我们已经在逐渐缩小这颗行星可能的搜寻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观测技术会发展地越来越先进。因此有很多专家都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所谓的第九大行星果真存在,那么人类一定会在未来几年内找到它。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9 於: 2016-06-28 16:46:25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14765.htm

第九行星地表平均温度约为零下226摄氏度。该温度的产生主要来自星体内部,而非阳光照射。换而言之,第九行星将很难通过光学望远镜观测到。

第九行星的发现可能比预期要困难很多

第九行星的理论提出者和大量天文学者如今都在忙于找到这颗神秘的行星,不过迄今并没有什么可观的成果。

而最新的研究认为,第九行星的大小可能只是地球的3.7倍,这与最初提出的10倍于地球大小的理论相去甚远,从而大幅增加了发现难度。

目前已经参与和未来计划参与探索的天文台、望远镜包括了:WISE、Catalina Sky Survey、Pan-STARRS、昴星团望远镜、ALMA、Dark Energy Survey、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等。不过很多学者认为,目前的设备可能并不足以帮助人们发现第九行星,或许未来的新望远镜能够做到。第九行星不会将人类灭绝

第九行星的轨道预计在200到1200-2000个天文单位之间,这比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遥远太多。仅从这个角度看,第九行星对于地球应该是安全的。

不过也还是有阴谋论认为,毕竟第九行星是少数几颗人类会命名,并会影响到地球的天体之一。人类已经知道6颗近地天体的存在和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如果第九行星存在,学者们肯定也会小心观测其对地球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只不过,由于距离太远,这种影响显然难以被观察到。

最后,如果第九行星存在,在未来几年里应该就会被人类发现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2 3 [4] 5 6 ... 12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