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或为天体撞击碎片:冷凝产生陨石球粒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67371.htm科学家们一直将小行星认为是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小行星事实上可能只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更早期天体相互之间激烈撞击之后产生的碎片。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常常含有一些细小的圆形小球,被称作“球粒”,这是熔融液滴在太阳系早期环境中快速冷凝的产物。
示意图:强烈的撞击事件在灶神星表面挖掘出直径巨大的Rheasilvia撞击坑。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今天的大多数小行星可能都是这样的撞击事件中形成的
一块发现于阿根廷境内的陨石碎块,其中可以观察到球粒结构。
大约92%的陨石中都存在这种球粒,科学家们一般将其视作是构建行星体的建筑材料。
这些球粒物质是太阳系早期围绕太阳转动的原始行星盘的一部分,这一行星盘的主要成分是尘埃和气体物质,最终从这里将会诞生地球和其他太阳系的大行星。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球粒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星子凝聚之后大约100万年左右,而星子是构成原行星的基础建筑材料。
此前有研究认为某些陨石中的球粒可能是太空中的岩石以超过3.6万公里的时速高速相撞过程中形成的。然而,对于大多数球粒的形成原因一直存在争议。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太空撞击事件可以在行星形成的最初500万年左右时间内产生足够多的球粒,其数量足以解释我们在陨石中所看到的球粒现象。
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布兰顿·约翰逊(Brandon Johnson)表示:“我们这项工作的最令人惊奇之处就在于,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其实并不是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而这是我们此前一直以来所持有的观点。但事实上,它们可能只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此,那些含有球粒物质的陨石——也就是所谓“球粒陨石”,或许并不能代表构成太阳系行星体的物质成分。
研究组模拟了直径从100~1000公里之间的原行星体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相互碰撞情况,结果发现当撞击速度超过每小时5590英里(约合每小时9000公里)时,撞击时产生的,由熔融岩体物质构成的羽状溅射物会形成毫米级液滴,并会很快冷凝形成球粒形状。研究人员计算显示,在一个典型的原行星盘内部,这一碰撞机制可以产生多达20万亿亿千克的球粒物质。相比之下,今天小行星带的物质总质量大约为3万亿亿千克。这一结果意味着天体撞击机制可以在小行星带内产生大量球粒物质,这里是几乎所有小行星最初形成的区域。约翰逊表示:“我们建立起了一个清晰的球粒物质形成模型。一旦我们了解了球粒物质形成的背景条件,我们才能真正开始理解早期太阳系的情况。”另外,约翰逊也指出他们的这项研究工作目前仅考虑了迎面撞击的情况,但在实际情况下,大量的撞击是以一定的角度发生的。不过,这样的斜角度撞击只会产生更多的溅射物,当然也就是更多的球粒物质。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刊载于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