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front/detail_2014_06/09/36723198_0.shtml#_tansuo_datu大多数行星科学家认为月球形成于地球和名为忒伊亚的行星大小的天体的碰撞。为了证实这场碰撞的确发生,科学家们关注于测量氧、钛、硅和其它元素的同位素比率。这些元素比率在整个太阳系内各不相同,但地球和月球上这些同位素比率的相似性与传统的碰撞理论模型相矛盾,后者暗示了月球主要形成于忒伊亚,因此组成成分应该与地球的不太不同。
而现在,由一组由丹尼尔·赫尔瓦兹博士(Dr. Daniel Herwartz)带领的德国研究小组利用更精密的技术对比了月球样本里氧17/氧16(O17/O16)比率和地球上的比率。研究小组最初使用了通过陨石到达地球的月球样本,但这些样本与地球上的水互换了同位素,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寻找更新的样本。这些新样本来自于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和阿波罗16号项目;结果发现这些样本所包含的氧17和氧16 比率比地球上的要更高。
赫尔瓦兹博士表示:“这些差异比较小且很难检测,但它的确存在。这意味着两个事实:其一,我们可以合理的确定大型撞击的确发生。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忒伊亚地球化学的信息。忒伊亚似乎类似于我们所谓的E类型球粒状陨石,因为现存的月球是忒伊亚和地球的混合物。下一个目标便是查明月球里有多少物质来自于忒伊亚。”
大多数模型预估计月球大约70%至90%的物质来自于忒伊亚,剩下10%至30%来自早期地球。然而有些模型认为月球最多只有8%的物质来自忒伊亚。赫尔瓦兹博士表示最新数据暗示了50:50的比率似乎是可能的,但这有待证实。
研究小组利用了一种高级的样本处理技术,然后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法测量样本,后者显示地球和月球的氧17/氧16 比率存在12/1000000
http://www.singpao.com/xw/gj/201406/t20140608_512252.html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完全確定月球如何形成,但他們提出了一種得到多數人認可的大碰撞假說,即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叫做「忒伊亞」(Theia)的行星撞擊地球,地球此後自我修復,而「忒伊亞」的大量碎片則在地球軌道上聚集形成了月球。 月球巖石和地球巖石相似
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太陽系內各個行星都由獨特的同位素組成,因此證實大碰撞假說的最佳方法就是比較地球與月球的氧、鈦和硅等元素的同位素比率,不過此前研究的結論都是月球巖石和地球巖石相當相似,無法證實月球主要源於一個業已消失的天體。
最新研究採用一種非常靈敏的先進分析技術,分析了由美國太空總署提供,上世紀60、70年代「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月巖。結果顯示,月巖的氧17與氧16的同位素比率,確實與地球巖石存在差異。研究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學的丹尼爾.赫瓦茨在一份聲明中說:「差異很小,難以察覺,但的確存在。我們現在有理由相信大碰撞發生了。」
成分或一半來自「忒伊亞」
目前多數關於月球起源的模型估計,月球70%至90%的成分來自「忒伊亞」,其餘10%至30%來自早期地球。赫瓦茨則認為,月球的成分可能一半來自「忒伊亞」,一半來自地球。但他也表示這一觀點尚需得到更多證據證實。
太陽系內曾經還有一顆行星,它的名字叫做「忒伊亞」,它被認為和火星大小差不多。如果該行星很早以前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匯集在一起能夠形成現今的月球。該假設最早是由普林斯頓科學家愛德華.貝魯諾(Edward Belbruno)和里查德.戈特(Richard Gott)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