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2577號小行星Litva的第2顆衛星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167利用位在夏威夷的凱克2號望遠鏡(Keck II)與NIRC2雷射導星自適應光學系統(Laser-Guide-Star adaptive-optics system)進行觀測,結果發現第2577號小行星Litva擁有第二顆衛星,目前暫時編號為S/2012 (2577) 1,其中S/代表衛星,2012代表發現的年代,(2577)代表小行星編號,最末的數字1則是代表2012年發現的第1顆2577號小行星的衛星。
(2577)Litva名來自俄文的「立陶宛(Lithuania)」,發現於1975年3月12日,位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Merline等人是於2012年月22.3日(UT)觀察Litva,當時Litva距離地球約1.39AU,視亮度僅16.6等。經影像分析,這顆彗星與Litva距角約為0.229角秒,相當於兩者間的投影距離約為230公里,大約比臺灣本島的一半還大一些。隨後在6/27、8/11、8/16的影像中都有發現這顆新衛星的蹤跡。之後其他天文學家陸續利用凱克2號和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再度進行確認,到2013/10/25為止,總共觀測長達490天,足以確認這顆彗星的軌道參數和物理特性。
這顆衛星的亮度比第一顆衛星暗了2.6等左右,根據擬合得最好的軌道分析結果,S/2012 (2577) 1的軌道半長軸約278公里,繞(2577)Litva小行星公轉一周較可能214天,但也可能是107天,不過無論是214天還是107天,都是主小行星帶那些擁有多顆衛星的小行星中,衛星公轉週期最長的,但也意味著是最鬆散、最容易「解散」的小行星系統。
(2577)Litva屬於匈牙利族小行星(Hungaria family)或越火小行星(Mars-crossing asteroid)。多數匈牙利族小行星是所謂的E型小行星(E-type),這類小行星的表面反照率很高,達0.3以上;利用已知大小的E型小行星的數據來推估,(2577)Litva的直徑約為4公里,而S/2012 (2577) 1的直徑則約為1.2公里。
(2577)Litva的第1顆衛星是在2009年做(2577)Litva的光度變化分析時發現的(如右上圖),故編號為S/2009 (2577) 1,當時推測(2577)Litva和這顆衛星的直徑比例約為0.35,換言之,以上述(2577)Litva直徑4公里來計算的話,S/2009 (2577) 1的直徑則約為1.4公里。
有趣的是,2009年發現S/2009 (2577) 1後,天文學家發現其中還有個5.7小時的光變週期,無法單用(2577)Litva的自轉和S/2009 (2577) 1公轉來解釋;當時便預測這個小行星系統應該還有第3個成員( Warner et al., 2009, Minor Planet Bull. 36, 165)。而S/2012 (2577) 1的發現不僅證實了這些天文學家的想法,也讓S/2012 (2577) 1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在拍到之前,就被預測應該存在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