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平流層中的水幾乎全都來自1994年撞擊木星的SL9彗星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21天文學家終於發現證據能直接證明:幾乎所有木星平流層(stratosphere)大氣中的水來自於1994年撞擊木星的休梅克-李維9號彗星(comet Shoemaker-Levy 9,SL9)。這項證據就是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觀測到:木星南半球大氣中的水含量比北半球多,而當初SL9彗星撞擊點就在木星南半球中緯度地區。
綜合上述,最有可能的水源便是1994年的SL9彗星撞擊了。如果水汽確實為SL9彗星帶來的,那麼水汽的含量將會隨時間逐漸降低。這些科學家計畫利用瑞典主導的歐丁觀測衛星(Odin)來長期監測木星平流層中的水汽變化。而預計到2030年歐洲太空總署的木星冰衛星探索任務(upiter Icy moons Explorer,JUICE)抵達木星系統時,木星平流層中的水汽含量仍很顯著,可利用這艘太空船上的次毫米波儀器(Sub-millimetre Wave Instrument,SWI)偵測平流層中包含水在內的各種分子,也可進一步研究木星大氣環流、風和其他木星大氣中的現象。
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艾桑彗星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23有成為世紀大彗星潛力的艾桑彗星(C/2012 S1(ISON))可能在11月底以非常近的距離掠過太陽表面,總亮度預估可超過金星而達肉眼可見的地步,引起全球觀星者的關注。繼利用史威福觀測衛星(Swift )觀察艾桑彗星後,彗星專家又動用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來查探艾桑彗星的性質。
右圖是哈柏太空望遠鏡於4月10日拍攝的艾桑彗星影像,這張影像中的藍色並不是彗星真實的顏色而是因應科學家分析測量需求而添加的假色。拍攝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約4.15AU(相當於6億1800萬公里),距離地球約4.24AU(相當於6億3000萬公里),約比木星軌道還近一點。即使彗星距離太陽這麼遠,仍能感受到太陽光壓的影響,彗核表面被陽光加熱而使原本冰凍的氣體蒸發,在艾桑彗星彗核面向太陽的一面形成一道強力噴流,將大量塵粒向外噴入太空中。
除了噴流外,天文學家還利用這幅影像測量彗星的活動程度,以及冰質彗核的大小。初步測量結果顯示艾桑彗星的彗核小於5~6公里,與史威福觀測衛星資料估算的結果差不多。然而,依艾桑彗星如此活躍的狀況來看,其彗核大小和活動程度顯然不成正比,讓天文學家們有點疑惑。
而包圍彗核的塵埃氣體所形成的彗髮,直徑約5,000公里,約相當於12個臺灣南北長度;至於拖在彗星後方的塵埃尾,長度超過91,000公里,幾近地球直徑的7~8倍,遠超過哈柏可拍攝的視野。
目前天文學家們正在針對哈柏影像作進一步的詳細研究分析,希望能在11月底艾桑彗星過近日點之前,先預測出彗星的活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