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貓咪
|
|
« 回覆文章 #14 於: 2009-10-29 22:25:56 » |
|
老貓說一個小問題... 晚上的結露主要是溫度下降到結露溫度,也就是這個超過臨界溫度後,濕度就會飽和而產生露水.越低於結露溫度,霧水就會越多...會有霧水產生的地方最容易在金屬表面,再來是玻璃表面...但竟管外界溫度達到結露溫度,但只要在鏡面附近的溫度高於2-3度C,就不會達到結露狀態.這是除濕加熱的基本作用. 最後談一下幾種消除結露的方法... 1.吹風機...這種吹風機有野外用的12V電源供應.遇到結露後,吹一下,將週邊的溫度加熱,就不會有露水.但等到一段時間後,溫度下降又達到結露溫度後,又產生結霧或露水.問題是發現有霧或露水都是曝光完後,用燈光檢查時才會發現結霧,但這已太遲了.對於觀測還好,但對應於攝影,上一張影像可能已經毀了.同時露水嚴重時,都會在粉短時間內又再結霧,防不勝防...造成拍攝者粉大的困擾.
2.懷爐...老貓早期最常使用...但這有一個問題,一定要包覆粉緊且達一定厚度,一是固定,二是防止溫度外散..降低鏡筒加熱的效果.但懷爐一包覆緊及一定厚度後.懷爐的氧氣就不夠了,尤其是高山的含氧量較低.所以燃燒粉容易中斷或熱度不夠.同時燃油加熱造成空氣污染(味道粉重).其實在較嚴重的露水場合,懷爐效果並不穩定.老貓有遇到過物鏡結露一半.當場三條線...
3.衛生紙:這也是老貓曾使用過的方法,一結露就擦擦....通常可以抵個3-5分鐘.下一張曝光時再擦擦...其實這樣粉傷物鏡,並不鼓勵!
4.除濕加熱線:利用電阻方式加熱,只要控制好溫度,效果不錯!但自製的加熱線,多無法控制溫度,也就是高溫無法降低.對於電流浪費,同時鏡片在高溫時,也會有不良的影響.一個7A電流的電池,約幾個小時後就降低溫度了...
5.電子除濕加熱:利用開關時間間隔控制溫度(低溫到高溫可調整,並可以多加熱線獨立共用).可以達到相當的溫度穩定,並節省工作電流.野外使用非常好用,但現商品要有好的加熱線材和電子電路兩者互相作用,效果就粉好,但這類商品雖好,只是價格多較高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