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5億多年前 地球大氧化Great Oxygenation Event_ 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模型
5億多年前 地球大氧化Great Oxygenation Event_ 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模型
2024-06-01 01:00:14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5億多年前 地球大氧化Great Oxygenation Event_ 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模型  (閱讀 1531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8022



« 於: 2019-09-05 13:05:32 »

https://kknews.cc/zh-tw/science/vlrn8e2.html

 24 億年前地球第一次增氧事件    氧達到目前大氣 1%  真核生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現


 休倫冰河時期(或稱Makganyene冰河期)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


第2次  地球大氧化  今5.8 —5.2億年前後 

早期地球環境是極端缺氧的,正是重大的環境變化,形成了生命演化中的關鍵節點。5億多年前的第二次大氧化,為高等生命演化提供了環境基礎。在此之後,動物的始祖才開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朱茂炎說 。  前寒武紀海洋中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是細菌、藍藻等微生物。它們死亡後的有機質在海水中不斷積累,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氣,從而導致缺氧。前寒武紀海洋中存在一個巨大有機碳庫,阻止了氧含量的增加。”朱茂炎說,這種缺氧的海洋類似於現在的巨大沼澤池,水中大量腐殖的有機質不斷消耗著氧氣。因此,水質渾濁並缺氧。

今5.8 —5.2億年前後,地球發生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大氣中的氧含量增加到現代大氣氧含量的60%以上的水準,大洋也全部氧化,導致多細胞真核生物大輻射,以及動物快速起源和寒武紀大爆發。 經過兩次大氣快速增氧事件,地球才有了佔據現代大氣含量21%的氧氣 。

流行的假說是“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模型”
 距今5.7億年前後,地球上的主要大陸通過拼合形成了一個岡瓦納超大陸和位於超大陸內部的超級中央造山帶,將8億年前後大量沉積的蒸發岩礦物風化剝蝕輸入海洋。據介紹,造山帶往往形成相對隆起的山脈,風化能力和往海洋輸送物質的能力都會明顯加強。恰是此時,即距今8億年前後,地球上沉積了很厚的蒸發岩。富含硫酸鹽的蒸發岩是一種氧化劑,可以氧化海水中的有機質。”朱茂炎告訴記者,通過硫酸鹽還原菌對海水中的有機質進行氧化,形成黃鐵礦埋藏在沉積物中,導致當時海洋中有機碳庫快速減少。 同時,海洋中有機碳的快速氧化,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進一步導致大氣升溫,加強了陸地風化作用和蒸發岩向海洋的輸入量,海洋中有機碳庫進一步被氧化,使得大氣和海洋中的氧氣快速增加。從此,產生的氧氣開始淨增。地球上的氧氣建立起了新的平衡,而這個平衡一直維持到現在。這個新的模型與該時期生物的階段輻射演化模型更加契合。新模型不僅驗證了前寒武紀海洋中巨大有機碳庫存在的假說,還為海洋中巨大有機碳庫的變化控制著前寒武紀末期地球多次大規模冰期發生的假說提供了支撐。因為海洋中巨大有機碳庫如果不被氧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不斷降低,氣候就會變得越來越冷。而構造驅動的海洋有機碳庫的氧化,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氣候就變得越來越暖。正是由於海洋的氧化,海洋中有機碳庫變小,它作為氣候的調節器作用也就減弱,寒武紀之後的地球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前寒武紀的“雪球地球”那樣的極端冰期氣候事件。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