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am.museum/astronomy/astronomy_detail.php?lang=tw&id=4172016年11月26,東亞天文台(East Asian Observatory)天文學家Steve Mairs等人在約1,269年光年遠的獵戶座星雲(Orion Nebula)中偵測到年輕恆星JW 566發生強烈閃焰,比太陽閃焰還亮100億倍!這個事件可能是目前所有已知與年輕天體有關的閃焰中最亮的,比2003年於獵戶座中偵測到的年輕恆星GMA-A爆發的閃焰還高了10倍以上,或許也是第一個在次毫米波段發現的星冕閃焰(coronal flare)。相關論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ApJ)中
JW 566是一顆所謂的金牛座T型變星(T Tauri star),這類天體年齡不超過1000萬歲,正經歷狂躁的成長期,得等到累積的質量夠多了,才能在核心點燃氫核融合反應而變成一顆穩定的正式恆星。
這些天文學家是利用位在夏威夷毛納基亞天文台群(Mauna Kea Observatories)上的次毫米電波望遠鏡—麥克斯韋望遠鏡(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JCMT),接上SCUBA-2相機進行觀測,研究目標是想透過瞭解鄰近恆星的誕生,來解析我們自己太陽的的歷史,結果意外捕捉到這麼驚人的星焰爆發。SCUBA-2是高達10,000畫素的輻射熱測定相機(bolometer camera),觀測時需冷卻到攝氏零下273度以杜絕其他的輻射熱干擾,因此在次毫米波段靈敏度極高,能捕捉僅數小時的閃焰爆發過程,而且偵測到在短短31分鐘內,閃焰的亮度就掉了50%之多。這開啟了一個研究最年輕恆星的新領域,因為恆星閃焰是瞭解恆星物理狀態的關鍵重點之一。
Mairs等人認為:由於這顆恆星還在努力地從周圍環繞的塵埃盤中積聚物質而成長,所以這場超級閃焰應該是往恆星輸送物質過程中,發生磁場瓦解而引起的。在磁場斷裂後重新連接時,會短暫的讓非熱粒子(non-thermal particle)的能量暴增,即為閃焰爆發。像JW 566這樣的年輕恆星所爆發的這麼劇烈的閃焰,能幫助天文學家進一步瞭解磁場斷裂後重連的動力機制,因此這些天文學家期望能繼續透過JCMT瞬變巡天計畫(JCMT Transient Survey)監測並捕捉其他巨型閃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