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时间并非如流水?新理论称过去未来或一直共存
时间并非如流水?新理论称过去未来或一直共存
2024-11-01 08:00:15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时间并非如流水?新理论称过去未来或一直共存  (閱讀 3789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於: 2015-02-03 16:21:21 »

时间并非如流水?新理论称过去未来或一直共存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67757.htm

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理论,认为时间并非向前行进,相反,时间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永存的。根据这种理论,如果我们能设法“俯瞰”宇宙的话,我们便能看见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就像我们眼下所见的空间一样。一名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近日提出了一种新时间理论。布拉德福德?思科博士认为,时间像河流的概念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他认为时间并非向前行进,相反,时间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永存的。思科博士表示,他认为过去发生的事件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而是分别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不同部分之中。“块状宇宙理论是说,你散布在时间之中,有点类似于你散布在空间之中那样。”他表示,“我们并非待在固定的时间内不动。”如果我们能设法“俯瞰”宇宙的话,我们便能看见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思科博士表示。他还补充说,我们穿越时空的方式绝不像聚光灯,我们正处于一种名为“暂时分散”的状态。去年十二月时,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宇宙发生大爆炸时,同时产生了一个“镜像宇宙”,和我们自己的宇宙沿着完全相反的时间轨迹运行。而两个宇宙中的高智商物种都能意识到,有另一个宇宙在与自己背道而驰。

这一新奇的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哲学副教授布拉德福德·思科博士(Dr Bradford Skow)提出的。他在其新书《Objective Becoming》中对一些前人用来解释时间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如果你让别人描述一下时间流逝的方式,他们通常都会将其比喻为一条河流,我们就像河面上的船只,不断向前行进。”

此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现在”就像一盏由过去转移到未来的“聚光灯”,而我们就身处于这盏聚光灯之中,和它一同前进。然而,思科博士表示:“除非有谁能为此提出有力的证明,否则我是不愿相信这种理论的。”他本人更认同一种名为“块状宇宙”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宇宙中的固有存在。

思科博士表示,他认为过去发生的事件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而是分别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不同部分之中。“块状宇宙理论是说,你散布在时间之中,有点类似于你散布在空间之中那样。”

“我们并非待在固定的时间内不动。”相反,他称我们正处于一种名为“暂时分散”的状态。他认为,我们穿越时空的方式绝不像聚光灯,并且无论是昨天、上周、还是数年之前所经历的事情,都完全是真实存在的。但他还说,穿梭于不同时间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身处于时空的不同部分。

去年十二月时,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宇宙发生大爆炸时,同时产生了一个“镜像宇宙”,和我们自己的宇宙沿着完全相反的时间轨迹运行。而两个宇宙中的高智商物种都能意识到,有另一个宇宙在与自己背道而驰。

这一激进的理论由英国College Farm的朱利安·巴布尔博士(Dr Julian Barbour)、加拿大新布伦斯维克大学(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蒂姆·克斯罗斯基(Dr Tim Koslowski)和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弗拉维欧·莫尔加迪博士(Dr Flavio Mercati)提出。

他们的研究试图解答“时间之箭”提出的问题。而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时间是对称的,且一切事物都是向前流动的。他们声称大爆炸时形成的并非一个宇宙,而是两个宇宙,各自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行进。尽管如此,另一个宇宙却并非与我们完全一致。事实上,它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宇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化和改变。但它遵从相同的物理定律,所以它也会有行星、恒星和星系,看上去和我们的宇宙差不多。

巴布尔博士还表示,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大爆炸的全新方式。“眼下人们谈到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或早或晚,总会绝望地放弃思考,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现在,我们的研究开始告诉世人,我们确实能得到超乎人们想象的结论。”

不过,到底是思科博士的块状宇宙理论正确,还是镜像宇宙理论正确,还有待观察考证。

时间之箭

1927年,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首次提出时间的单向流动理论。他声称,通过研究物质的组织方式,人类很有可能绘出一张宇宙的4D分布图。

所谓的“时间之箭”是说,一切事物都朝着分散而“随机”的方向运行。这一概念又被称为熵,熵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熵增加原理是第二热力学定律的又一表述,能量和物质越分散,熵值就越大。这意味着,宇宙中的熵值永远在增加之中。

有人认为,这一原理可能带来一个“热寂”的未来,到时一切事物都如此分散、如此稀薄,因此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最后的问题》中,便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桥段。

然而,由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未来绝不可能出现。思科博士认为,“时间之箭“理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 前些時間看 discovery  超乎想像的宇宙_多重宇宙

1. 宇宙膨脹
2. 暗能量算出來值很特殊 .
3. 弦論是多唯空間
3 格都指出  可能真的有  平行宇宙 .
有人說, 或許當年某地方發生 大霹靂  但另外空間的宇宙 因為暗能量 多或少都無法形成物質空間, 所以 平行宇宙是無限的多 .
好神奇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 於: 2015-02-07 22:59:09 »

時空原子

很小很小 ..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378
環圈量子重力理論預測,空間就像原子一樣:在測量體積的實驗中,我們只會得到一組離散數字的集合,體積由獨立的小塊組成。另一個我們可以測量的量是邊界B的面積。一樣,運用本理論計算,所得到的結果亦是毫不含糊的:這個曲面的面積也是離散的。換言之,空間並不是連續的。它只由面積與體積的特定量子單位所構成。

測量體積和面積時,可能得到的數值,是以所謂的「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為單位。這個長度與重力的強度、量子的大小和光速都有關。它標示了空間幾何不再連續的尺度。普朗克長度非常微小:10-33公分。非零的最小可能面積,就是普朗克長度的平方,也就是10-66平方公分。而非零的最小體積,則是普朗克長度的立方,10-99立方公分。因此,理論預測,每立方公分的空間裡,約有1099個空間量子。空間量子之微小,小到一立方公分裡的空間量子數目,竟比整個可見宇宙所包含的體積(1085立方公分)還多。

寻找“时空原子
http://www.chinawolong.com/yzam/2014_10572.html
宇宙可能起源于由奇特的量子引力效应所驱动的大反弹——这表示大爆炸不再是宇宙万物的起点了

宇宙可能起源于由奇特的量子引力效应所驱动的大反弹——这表示大爆炸不再是宇宙万物的起点了。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宇宙源自奇点大爆炸。但这理论并不具备完善的时空量子结构,因此,我们无从得知物质紧密汇聚的极限与引力强度的范围。物理学家需要一套新的量子引力理论,才能明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根据“圈量子引力理论”,空间可被细分为许多具有体积的“原子”单位。由于它们仅有有限的容量可储存物质与能量,因此奇点是无法真正存在的。若果真如此,宇宙产生的时间就有可能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前的宇宙或许曾非常剧烈地收缩成具有极大密度的一点,然后反转整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由大崩塌导致大反弹,最后才变成大爆炸。

由于原子的概念在现代已经是老生常谈,我们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个多么荒诞不经的想法。几个世纪前,当科学家第一次假设原子存在时,他们绝望地认为这么小的东西绝不可能观测得到,甚至有许多人质疑原子这样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学。不过,原子存在的证据逐渐累积,终于在1905年因为爱因斯坦分析了液体中微尘颗粒随机跳动的布朗运动,达到了高峰。即便如此,物理学家仍然花了20年才提出解释原子的理论, 也就是量子力学。又过了30年之后,物理学家米勒才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到原子的身影。今天,物理学各领域的发展,几乎都以物质原子的特殊性质为基础。

物理学家对时间与空间组成的理解亦经过了类似的过程,但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正如从物质的行为可看出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一样,空间与时间的行为也暗示了它们具有某些细微的结构——可能是由类似“时空原子”组成的马赛克构造,或是某种网状系统。物质原子是化合物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同理,想象中的“时空原子”是时空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一般认为它们的直径只有大约10-35米,小到连当今可探测到10-18米的距离的最强大的仪器都无法看到。所以,许多科学家甚至质疑这种“时空原子”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学原理,不过, 也有许多科学家不受影响,相继提出间接观测“时空原子”的方法。

看似最有希望的方式,与宇宙的观测有关。如果能倒转宇宙的时间,我们所见的星系会全都汇聚到一个无限小的点:大爆炸奇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在该点上具有无穷大的密度与温度,一般认为,这是宇宙的起点,物质、空间与时间从此诞生。不过,这种诠释有些过头了,因为无限大的数值表示广义相对论本身在此失效。为了理解大爆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物理学家必须发展出一套超越相对论的、能够捕捉到时空细微结构的量子引力论,以攻克广义相对论完全无能为力的问题。

该结构的细节产生于太初宇宙的致密环境中,从现今物质与辐射的分布上或许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简单地说,假如“时空原子”确实存在,我们将不会像物质原子一样得花上好几百年才找到证据。靠点运气,我们或许就能在未来10年内知道此事的大致轮廓。

物理学家已经设计出一些量子引力的可能理论,每个理论都将量子原理以不同的方式应用在广义相对论上。我的工作锁定在“圈量子引力理论”,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两个步骤发展出来的理论。首先,理论物理学家以数学方法重新将广义相对论公式化,让它看起来很像古典的电磁理论;这一理论就是因为模拟于电场和磁力线而得名的。其次,依循某些与扭结数学相同的创新程序,将量子原理应用到环圈上,以此导出的量子引力理论,预测了“时空原子”的存在。

其他的理论,像弦理论与所谓的“因果动力三角形”等,并没有预言“时空原子”,但认为有其他的方式可让极短的距离成为不可分割的物理量。这些理论间的差异已引起了许多争论,但对我而言,它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举例来说,若想统一在微弱引力状况下粒子间的交互作用,弦理论是非常有用的理论,但若想分析在引力场强大的奇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圈量子引力”的原子建构则更为有效。

圈量子引力理论

“圈量子引力理论”是由阿贝·阿希提卡、李·施莫林、卡洛·洛华利等人发展出来的量子引力理论,与弦理论一起成为目前将引力论量子化最成功的理论。

物理学家阿贝·阿希提卡称:“尽管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解释宇宙方面表现出众,甚至可以描述到宇宙的起源,但是在接近宇宙大爆炸时,物质密度变得极大,相对论就不再适用了。要解释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我们就得应用量子理论,而在爱因斯坦时代,这种理论还没有出现。”

阿希提卡和他的两位博士后研究员托马斯·保罗斯基和帕姆普里特·辛格,正试图用量子理论解释大爆炸前的宇宙形态。他们利用“圈量子引力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可以直接描述宇宙大爆炸,甚至解释爆炸前的情景。另一方面,阿希提卡说,在大爆炸之前存在着另一个时空几何的宇宙,与现在的宇宙十分相似,只是它不是在膨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缩小。他还说,其实宇宙的变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爆炸,而是一次量子跳跃。

“圈量子引力理论”被认为是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相统一的最有效手段。“这种理论假定时空几何本身有离散的‘原子’结构,”阿希提卡解释道,“与我们熟悉的时空连续性不同,‘圈量子引力理论’认为空间是由一维量子构成,在接近大爆炸时,这种构造被剧烈地打破,量子自身的属性使得物质引力相互排斥,而非相互吸引。

“尽管早些时候就已经有大爆炸前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设想,但是用数学模型来系统描述‘前宇宙’的存在并推断它的时空几何还数首次。”阿希提卡说,“我们起初的工作是模拟出一个与当今宇宙同质的宇宙。我们对‘圈量子引力理论’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完善这个模型,以便更好地描述我们已知的这个‘前宇宙’,并且更好地理解量子引力的特点。”

“圈量子引力理论”到底能告诉我们多少有关“前宇宙”的事情?答案是不多。如果理论推理正确,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反弹的确发生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更多有关早期宇宙的知识。天文学家已经在宇宙背景中发现了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很显然是在大爆炸发生的同时产生的电子大小的不规则残留物,而那里很可能隐藏着某些暗示。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