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天文研究所發現13海王星外天體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1119/509381/%E8%88%87%E5%B7%B4%E9%BB%8E%E5%A4%A9%E6%96%87%E5%8F%B0%E5%90%88%E4%BD%9C%E3%80%80%E6%B8%85%E5%A4%A7%E5%A4%A9%E6%96%87%E7%A0%94%E7%A9%B6%E6%89%80%E7%99%BC%E7%8F%BE13%E6%B5%B7%E7%8E%8B%E6%98%9F%E5%A4%96%E5%A4%A9%E9%AB%94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張祥光(左)與博士生劉志原研究團隊與巴黎天文台共同合作,利用「掩星方法」發現13個次公里級的海王星外天體。翻攝畫面
利用「掩星方法」發現13個次公里級的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s)。張祥光表示,這是天文學有史以來首次發現如此大量的小型海王星外天體,也是全世界第二個發現這種小天體的研究團隊,發現數量較先前研究多了6倍。研究成果將今日發表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MNRAS)。
張祥光表示,這個成果是跨國研究團隊藉由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與歐洲太空總署(ESA)所主導的「對流旋轉與行星凌星任務」(COnvection ROtation and planetary Transits, COROT)太空望遠鏡,利用它的長時間星震觀測資料分析,找到這些在太陽系比較外圍的小天體。此次研究的重大發現,讓天文學家對於太陽系外圍小天體的數量分布更精準的認識,並能用於精進現有的太陽系演化模型理論。
「因為小天體很暗,無法看見,但當它們遮住後面的星星時,會讓後面那顆星星突然變暗一下,就好像是那顆星星突然對我們眨了一下眼睛。」張祥光說,因為小天體不發光,距離地球又很遠,無法直接觀測到,所以只能透過掩星觀測方法,看恆星是否變暗,來觀測到小天體的存在。
台法團隊運用統計法進行掩星事件的搜尋,將遠離正常分布的光度下降事件視為可能的掩星事件,並透過「對流旋轉和行星凌星任務」太空望遠鏡任務科學家的協助加以檢驗真實性。
此次合作計畫是台灣科技部與法國研究總署長期台法合作計畫。合作團隊成員巴黎天文台資深天文學家 Alain Doressoundiram 提到,「我們是世界上第二個團隊在光學觀測中發現小天體的掩星事件,數量比先前發現的團隊多六倍。」
目前此台法合作團隊仍繼續分析新公布的「對流旋轉和行星凌星任務」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預期未來還會發現新的次公里級海王星外天體。張祥光表示「目前也建造了一個多目標觀測裝置(Multi-object Instrument for Occultation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TransitorY Systems, MIOSOTYS)用來觀測掩星事件,並且在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Haute-Provence)及西班牙卡拉阿托天文台(Centro Astronómico Hispano-Alemán)進行多次觀測,希望也能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