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嫦娥五號樣本分析新結果,暴露月球地表還有未知地質
嫦娥五號樣本分析新結果,暴露月球地表還有未知地質
2024-11-01 07:27:10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2
  列印  
作者 主題: 嫦娥五號樣本分析新結果,暴露月球地表還有未知地質  (閱讀 32313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於: 2014-10-24 16:09:13 »

嫦娥五號樣本分析新結果,暴露月球地表還有未知地質
==
嫦娥五号月壤矿物中存在高含量的水
==
嫦娥五號返回艙帶回月壤,40年以來的新鮮貨

==
嫦娥五號飛行7天後成功著陸月球 將開始「挖土

==

盧森堡公司月球任務4M 衛星 + 中國嫦娥5 T1 回來了


===

嫦娥五号 飞行试验器明起择机发射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39381.htm



将同外国月球探测器一同升空

昨日,运载“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长征三号丙改二型运载火箭开始加注燃料。火箭及“乘客”各个系统工作正常,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据介绍,此次与“嫦五”飞行试验器一起升空的还有两个国外民间组织研制的月球探测器,分别为卢森堡制造的4M无线电信标和“哥本哈根次轨道”等民间组织共同发起的探月计划“口袋飞船”微型试验飞行器PS86X1。在太空中,这两个飞行器与“嫦五”飞行试验器“分手”后,将飞掠月球表面。

“嫦五”发射面临四大困难

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的“嫦五”,是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嫦五”飞行试验器的发射,将为“嫦五”发射积累珍贵的数据和经验,尤其是在“返回”当中的各种数据更为重要。

目前,“嫦五”及运载“嫦五”的长征五号火箭(也称大火箭)正在紧张研制中,发射它们的海南文昌发射场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选择在海南文昌发射,是因为长征五号火箭尺寸比较大,用内陆发射塔很难解决5米直径产品的运输问题,选择文昌可通过海运到达;从文昌发射场向东发射,下面是一片大洋,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据介绍,“嫦五”发射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月面采样、月面起飞和高速返回。

“嫦五”落月后,将在月球表面上采集大约2公斤重的月面土壤等样本,然后封装进陆器上升段,该段从月面点火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并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的联合体交会对接,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内,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点火飞向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分离,轨道器脱离开到太空中,返回器将降落在内蒙古境内的草原上。

===


http://www.space.com/27518-private-moon-mission-4m-luxspace.html
luxembourg-based company

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posts/794326007298412

第一個私人月球計畫,由一家盧森堡公司LuxSpace支持,就在今天!將藉由中國的火箭升空。


http://cn.cgwic.com/news/2012/0110_VesselSat-2_%E5%8D%A2%E6%A3%AE%E5%A0%A1_%E6%90%AD%E8%BD%BD.html
Vesselsat-2 卫星由德国OHB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卢森堡空间公司(LuxSpace)研制


http://news.wenweipo.com/2014/10/24/IN1410240011.htm
探月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成功發射 => 為嫦娥五號探路陸發射飛行試驗器成功
北京時間2014年10月24日02時0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9公里、遠地點高度41.3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我國探月工程首次實施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首戰告捷。此次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期一次重要的驗證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為嫦娥五號任務提供技術支持。試驗任務由飛行試驗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四大系統組成。

探月工程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牽頭組織實施。飛行試驗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由服務艙和返回器兩部分組成,服務艙以嫦娥二號衛星平台為基礎研製,具備留軌開展科研試驗功能;返回器為新研產品,具備返回著陸功能。用於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在以往基礎上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根據計劃,飛行試驗器飛行過程約8天,在經歷地月轉移、月球近旁轉向、月地轉移、再入返回、著陸回收等五個階段後,返回我國內蒙古中部地區。任務實施期間,我國「遠望」號測量船隊、國內外陸基測控站,以及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組成航天測控通信網,為任務提供持續跟蹤、測量與控制。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一顆盧森堡4M小衛星,主要用於驗證衛星長效電池工作情況。  

« 最後編輯時間: 2022-12-30 09:46:16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 於: 2014-10-24 16:18:22 »

http://www.leonarddavid.com/manfred-memorial-moon-mission/



4M spacecraft

http://crac.rachina.org.cn/forum/simple/?t335037.html
该设备(4M航天器)由LuxSpace研制。嫦娥四号提供搭载。
采用JT65B模式发送遥测数据和征集的2500多个13字符的短信息。包括一个辐射计采集的数据。
采用模拟音调调制传输基础测控信息。
发射机功率1.5W,工作频率145.980MHz。
论文中包括:
1、轨道描述
2、链路预算规划和地面站设备指南
3、下行信号格式
4、两种实验(遥测、到达时间差定位)和两个竞赛。

这就是那个业余无线电信标真身。从LuxSpace官网上挖到的

本次任务的网站:http://moon.luxspace.lu/blog/
公司的网站:http://www.luxspace.lu/


* 2.jpg (145.87 KB, 1024x768 - 已被閱讀 929 次.)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2 於: 2014-10-24 16:20:18 »

https://chaoglobal.wordpress.com/2014/10/22/aviation/

4M無線電轉發器搭載位置示意圖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3 於: 2014-10-29 08:27:12 »

嫦娥5T1  pre-test

http://www.astrowatch.net/2014/10/chinas-change-5t1-spacecraft-enters.html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15750/chinas-lunar-test-spacecraft-takes-incredible-picture-of-earth-and-moon-together/

 

http://lt.cjdby.net/thread-1918860-1-1.html
嫦娥5T1真至带个东3平台上去么?

http://tieba.baidu.com/p/3368447482
根据计划,飞行试验器飞行过程约8天,在经历地月转移、月球近旁转向、月地转移、再入返回、着陆回收等五个阶段后,返回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任务实施期间,我国“远望”号测量船队、国内外陆基测控站,以及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同组成航天测控通信网,为任务提供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4M小卫星,主要用于验证卫星长效电池工作情况。



大陸網友說是測試  桑格尔弹道

GOOGLE

桑格尔弹道是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钱学森弹道是进入大气层后利用空气动力滑翔。两种机制是不同的。桑格尔弹道好比把皮球按进水里,用浮力弹出水面。对于弹道-滑翔来说,就是利用积聚的空气动升力弹回真空,做下一段弹道飞行,直到再入。桑格尔弹道的好处是增城显著。钱学森弹道在进入时一次减速到可以空气动力滑翔的速度,然后可以用所有现成的气动控制滑翔机动飞行,精度较高。理想情况下,两者结合,就可以既增程,又高精度,缺点是终端速度较低,但依然可以有M4-6
« 最後編輯時間: 2014-10-29 08:33:57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 於: 2014-10-29 08:38:51 »

http://tieba.baidu.com/p/2857403502

在理论上,火箭推力可以把宇航天器送入太空,反推力也就可以使航天器减速到软着陆。但火箭发射是一个用动能换取位能的过程,返回自然就是用位能换取动能的过程。如果不考虑空气摩擦和燃料消耗的因素,在理论上,上升阶段的助推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时间该多大,纯粹用反推力软着陆的刹车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时间也就要多大,这自然是不现实的。航天器减速火箭的减速作用是有限的,只能将航天器的速度降低到不足以维持轨道运行的临界速度以下,以完成脱离地球轨道的动作,对再入后的减速没有作用。一般航天器采用弹道式再入加降落伞的方式。也就是说,像陨石一样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然后在稠密大气层内一定高度时打开降落伞,用气动阻力减速,实现软着陆。

....

亨利·艾伦提出航天器的头部应该是钝形,而不是尖锐的。钝形头部可以有效地在减速过程中,在艏部推出一个宽大和强烈的激波,并使波前锋远离艏部和周围,就像平头的驳船船首推开的波浪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洲际导弹的头部都采用钝头锥体的原因。事实上,如果能够确保航天器在再入过程中不至于翻滚,平底朝下的再入姿态可以产生最大的保护效果。

...

嫦娥四号和五号则是采用弹道式再入和大气层内滑翔式再入之间的全新方式。这是在大气层边缘向打水漂一样用弹跳的方式滑翔再入。换句话说,在接近大气层的时候,用较小的角度进入,在大气层外缘“下沉”过程中,利用大气层和近地空间的空气密度差,产生强大的气动升力,把航天器弹跳出大气层。地球引力将使航天器再次回落,产生又一次弹跳。在此过程中,速度逐渐降低,直到不再有足够动能形成新的弹跳,而自由下落,返回地球。

返回轨道:a)弹道式,b)滑翔式(航天飞机),c)滑跃式(嫦娥五号)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 於: 2014-10-29 08:48:30 »

1933年,德国火箭科学家尤金·桑格尔  Eugen Saenger 提出火箭助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的概念。也就是说,火箭将载荷推出大气层之后,然后用类似嫦娥四号返回段弹跳轨迹的方式延长射程。桑格尔计算出,从德国发射导弹的话,需要三次跳跃就可达到美国东海岸。桑格尔弹道的特点是利用近地空间几乎真空的低阻力延长射程,但问题在于反弹的升力机制并不明确,弹道控制问题更是空白,即使最后实现,导弹也将豪无精度可言。




1948年钱学森在美国火箭年会上提出火箭助推-再入大气层滑翔机动飞行的概念。与桑格尔弹道不同的是,钱学森弹道进入大气层后,完全依靠大气层内的气动滑翔维持进一步飞行,实现更大的射程。这样的好处是保持了常规气动飞行器的气动控制和命中精度。在精确制导时代,这样的复合弹道更可以以弹道导弹为运载工具,把常规的反舰导弹运送到目标区,将其释放,然后转入常规的导弹攻击。弹道导弹的高速可以大大缩小目标的逃逸窗口,常规导弹则保证机动追击和精确命中。这种攻击方式对于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补给舰、舰队油船等行动相对笨拙的大型舰船特别有效,甚至在理论上还可以空空导弹为有效载荷,用于攻击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电子战飞机等大型高亚音速飞机。相比之下,常规的超远程飞航式导弹的飞行时间太长,有很大的逃逸窗口或者拦截窗口,战术价值不高。钱学森弹道的难点在于再入初期,这一段高超音速、高热负荷的飞行大大超过常规导弹的工作范围,弹道导弹不可能在再入前释放常规导弹,在再入后也必须充分减速才能释放常规导弹,大大降低了钱学森弹道的优越性。

MORE
http://lt.cjdby.net/thread-1559937-1-1.html

所以 中國嫦娥5T1測試 尤金桑格尔弹道 ?  那有實驗钱学森有何不同?
 如先前日本 俄羅斯 回來方式 都使用那個方式回地球?


Eugen Saenger  尤金·桑格尔
http://en.wikipedia.org/wiki/Eugen_S%C3%A4nger
這個設想最初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尤金·桑格爾提出。桑格爾認爲由光子火箭推動的 ...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科學家桑格爾就提出了光子火箭的設想

錢學森 中國太空之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2%B1%E5%AD%A6%E6%A3%AE

原來 space shuttle 回來還如此多意義
我還以為只有逆噴射+ 開傘 ..  


* 1.jpg (20.17 KB, 544x317 - 已被閱讀 901 次.)

* 2.jpg (99.11 KB, 588x700 - 已被閱讀 920 次.)
« 最後編輯時間: 2014-10-29 08:50:53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6 於: 2014-10-29 12:02:40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40631.htm
揭秘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地球时像石头打水漂

此次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一次重要的验证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为嫦娥五号任务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任务由飞行试验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四大系统组成。

探月工程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飞行试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由服务舱和返回器两部分组成,服务舱以嫦娥二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具备留轨开展科研试验功能;返回器为新研产品,具备返回着陆功能。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以往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根据计划,飞行试验器飞行过程约8天,在经历地月转移、月球近旁转向、月地转移、再入返回、着陆回收等五个阶段后,返回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任务实施期间,我国“远望”号测量船队、国内外陆基测控站,以及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同组成航天测控通信网,为任务提供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4M小卫星,主要用于验证卫星长效电池工作情况。

图片为嫦娥五号正式版本体。此次发射的是内测缩略版。

执行此次任务的“小飞”,是“嫦娥五号”的“探路小兵”,它长什么样,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任务目标是什么?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小飞”的娘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的专家们,向记者揭开了“小飞”的神秘面纱。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TT
行星
***
文章: 224


« 回覆文章 #7 於: 2014-10-29 14:04:19 »

高 LD ratio 的重返載具是可以在重返過程中機動的
可以 Google "Maneuverable Reentry Vehicle" 這個關鍵字,很多神奇的內容可以看
這也是為何反飛彈系統的攔截點越來越注重爬升段跟中程段,機動的重返段會讓攔截難度大幅上升

完全跟天文沒關係...;p
已記錄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8 於: 2014-11-03 11:11:50 »

只要是火箭科學就跟天文相關吧 ..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15887/chinese-unmanned-lunar-orbiter-returns-home-safely-paves-path-for-ambitious-lunar-sample-return/


不知道這次測試如何?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42613.htm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中技术难度最高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11月1日以一次接近完美的着陆宣告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 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多名参与研制的中国航天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揭示了这个为嫦娥五号重返地球探路的“小嫦娥”是“如何炼成的”。
11月1日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宣告整个试验中最关键的“太空打水漂”开始。返回器的速度极快,而且再入大气层时会因为进入黑障区暂时中断通信,无法依靠地面引导,因此整个返回过程只能由返回器自主完成导航和轨道调整。在此过程中,负责返回器轨道控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技术完全由中国自主开发,它成功经受住实战检验。飞行试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该院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戴居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受太阳风、温度等因素影响,高空天气条件难以预测,返回器进入大气层时可能遭遇各种情况。他们对此进行了上百万次模拟试验,确保返回器返回时无论遭遇哪种情况,都能找到预定方案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

戴居峰介绍说,这次试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控制精度的“准”,这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在距离38万公里的地月空间里,飞行轨道精度必须控制在厘米级别,不然几小时后积累的误差就足以发散到让任务失败的地步”。他认为,把这次试验对精度的要求形容为“在1000公里外命中一个一分硬币大小的东西”可能还不够准确,因为作为“靶标”的月球在不断运动,科研人员需要提前估算出它的轨迹,这实际是数十万公里外的一次交会。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飞行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10月28日晚,飞行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准确进入“回家的安全通道”——返回走廊的窗口。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说,“这次任务首次采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高飞行试验器的测轨精度。”据她介绍,参与联合接力跟踪的三个测站均位于境外,在地理分布上呈三角状,可以确保实现高精度轨道测量。

地面装配:“操作难”

11月1日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环球时报》记者在飞行控制中心注意到,返回器的飞行轨迹与预测的路线几乎完全相同。戴居峰介绍说,返回器能否严格按照预定轨道飞行,除了控制精准外,对地面装配作业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总装技术负责人鲍晓萍介绍说,返回器是在神舟飞船返回器的基础上缩小研制的,虽然它的个头很小,只有300多公斤,但极其精密。据介绍,如果装配时返回器的转动惯量、质量等特性发生一丁点变化,系统实际运作时就会出现看似微小的偏差,然而在数十万公里的太空飞行里程中,积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此外,由于返回器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在地面装配时却不可避免会受到重力影响。因此装配人员必须估算出重力对设备产生的变形等细微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准,确保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设备运行的精度。鲍晓萍说,返回器的个头小,导致很多设备、电路、管路、支架等焊接和检测时只能容纳一个人操作,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螺钉要拧紧、每个支架要安装到位、每个焊点都焊接准确,做到“零缺陷”,难度很高。

因此返回器的地面装配和调试工作可谓是精工细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涂敷返回器外壳的防火材料时,每次都是以克为单位进行计算,使用了多少克材料,涂在什么地方,都要严格记录。有些设备安装时需要涂胶,然而操作空间有限,而且重量还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只能用针管一点点注射,然后用牙医用的镜子进行检查。据介绍,这次试验动用全国的庞大人力和设备,但在发射前准备阶段只有10人有资格对飞行试验器进行组装操作。鲍晓萍说,组装的十人团队号称“七钳三电”:钳工,负责机械部分安装;电装工,负责电子设备安装。

开伞回收:“想不到的困难”

11月1日6时31分,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抛掉伞舱盖弹出降落伞,随后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这也让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回收系统主任设计师荣伟松了一口气。利用降落伞减速降落是整个试验的最后一步,他承认,尽管此前已经负责多次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回收任务,但这次他的确感受到特别的压力。

返回器首次再入大气层结束后,飞行速度会下降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第二次再入过程就与神舟飞船返回类似。荣伟透露,返回器的体积只有神舟飞船的1/8,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神舟飞船的回收系统等比例缩小,根本行不通。荣伟解释说,例如神舟飞船降落伞的伞绳有几十根,如果按比例把返回器伞绳减成几根,降落伞在空中难以成形,无法提供足够的阻力减速。此外伞绳的直径只有几毫米,如按比例缩小,强度难以保证。

按照任务总体要求,返回器的重量和体积都受到严格限制。荣伟说,神舟飞船降落伞的面积达上千平方米,通过新材料很容易把重量减下来。但返回器的降落伞本身面积就不大,用新材料减重的余地有限,只能靠系统设计来减重。而且返回器的质量小,受外界干扰更厉害。科研人员在试验中发现,与神舟飞船沉重的伞舱盖相比,返回器的伞舱盖重量小,更容易受气流扰动,直接影响开伞的可靠性。光为解决这个弹伞舱盖问题,他们就进行了数十次测试。此外返回器在穿越大气层时经受的高温比神舟飞船更高,开伞装置的工作温度高了至少一倍,这也需要新技术来解决。据介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开伞动作,其实技术含量很高。为研制不同高速下的开伞技术,美国用了十多年。

探月工程总指挥许达哲总结说,这次试验任务的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对高速条件下高空稀薄大气的气动力、气动热、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机理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高速再入、稀薄大气条件下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精度,积累了高速近外层大气飞行工程经验,带动了新材料的研制和航天装备设计方法的创新。据介绍,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此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的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 最後編輯時間: 2014-11-03 11:16:55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9 於: 2014-11-29 15:48:00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50247.htm
记者29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飞抵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截至28日,服务舱已独立飞行28天,目前距地球42.1万公里,距月球6.3万公里,状态正常。各项拓展试验顺利开展。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由返回器和服务舱组成,返回器于11月1日安全准确返回地球。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后,经过两次轨道控制,返回到远地点54万公里、近地点6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开展拓展试验任务。






服务舱于11月9日和17日先后完成绕地大椭圆轨道远地点变轨控制和近地点变轨控制,继续按照预定地月转移轨道飞行。11月21日,实施了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控制。23日到达近月点,并实施月球借力轨道机动控制,飞向地月L2点。11月27日,服务舱进入环绕地月11月L2点的李萨如轨道,轨道振幅X轴2万公里,Y轴4万公里,Z轴3.5万公里,周期14天。11月28日,实施了地月L2点绕飞期间第一次轨道维持控制。

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于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后,飞行器于10月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10月28日,飞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10月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11月1日,飞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随后返回器顺利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服务舱继续开展拓展试验任务。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0 於: 2014-11-29 15:54:45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A2%E6%9C%88%E5%B7%A5%E7%A8%8B%E4%B8%89%E6%9C%9F%E5%86%8D%E5%85%A5%E8%BF%94%E5%9B%9E%E9%A3%9E%E8%A1%8C%E8%AF%95%E9%AA%8C%E5%99%A8


https://m.us.sina.com/bg/tech/sinacn/2020-11-23/detail-ihaeahay1889088.shtml


称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  Chang'e CE-5/T1)、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探路星、嫦娥五号先导星,绰号“舞娣” 、“小飞

主要承担探月工程三期的绕月高速返回地球技术的实践验证等任务

返回器部分于北京时间11月1日06时42分在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活福滩乡境内顺利着陆

服务舱以嫦娥二号平台为基础改造而成,返回器为神舟飞船的缩小版

轨道器部分则留在地月空间,转至地月L2拉格朗日点运行,为未来发射到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起到中继星的作用,必要时刻也可进入月轨运行

WIKI





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重量8200公斤 
嫦娥五号
http://wuwei1101.popo.blog.163.com/blog/static/486708672014924105839149/





* 1.jpg (27.67 KB, 270x400 - 已被閱讀 856 次.)

* 340.jpg (136.86 KB, 590x580 - 已被閱讀 392 次.)
« 最後編輯時間: 2020-12-28 15:49:00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1 於: 2017-11-29 18:24:27 »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17&topic=16282.45

北韓火星15 飛高 > 4600km


 不知道北韓有沒有學到  錢學森彈道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2 於: 2020-11-29 17:47:01 »

嫦娥5 號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施“刹车”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059519.htm

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的原理是什么?后续还将承担什么任务?一起来了解~

近月制动:关键“刹车”确保被月球捕获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简单地说,地月转移轨道就像一条从地球通往月球的高速路,而火箭与探测器的分离点,就是入口。经过一段时间飞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即将到达月球的时候要从出口驶离高速,这时需要将速度降下来,才能到达环月轨道。

据了解,尽管嫦娥五号探测器已经成功进入月球轨道,但后续还需进行一次近月制动,将轨道调整到可以执行着陆等动作的高度。

此前,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中进行近月制动的发动机推力达到了7500牛,而此次重量达到8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使用的却是3000牛的发动机进行近月制动。为了解决重量变大,但推力较小的问题,此次嫦娥五号任务选择通过两次近月制动,完成月球捕获。嫦娥五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孟占峰:因为太重了,我们第一次刹车先捕获成一个环月的大椭圆轨道,这个轨道周期是约8个小时。我们在这上面转3圈,经过一天之后,再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最终才进入2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十几个重要控制需在一周内全部完成

第二次近月制动完成后,嫦娥五号任务就进入到控制任务最为紧凑的阶段,大量重要、密集的动作需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

首先是要完成四器分离,形成轨道器与返回器,着陆器与上升器的两两组合体。随后控制轨返组合体在环月轨道上继续运行,进行四次轨道控制后进入到交会对接的目标轨道。还要控制着上组合体完成动力下降,着陆月面后开始工作。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3 於: 2020-11-29 17:48:06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059515.htm

近月制动是嫦娥五号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只有顺利完成这一步,探测器才能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并实现后续的着陆和采样。

简单地说,地月转移轨道就像一条从地球通往月球的高速路,而火箭与探测器的分离点,就是这条高速路的入口。经过一段时间飞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即将到达月球的时候就要从出口驶离高速,就需要它将速度降下来,这样才能够到达环月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 张玉花:靠近月球的时候,要减速被月球引力捕获,然后在靠近月球轨道的近地点的时候,我们要点火,然后形成环月轨道,这个就是近月制动的功能了。对它如果不踩刹车的话,它就从月球边上飞过去了。

张玉花介绍,近月制动的这一脚刹车,在嫦娥一号任务时候就已经掌握,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近月制动对于精度要求更高。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4 於: 2020-12-02 06:28:32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5058957

嫦娥五號於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半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經飛行7天,完成兩次軌道修正,兩次近月制動後,11月30日「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分離,「著上器組合體」朝月球表面下降,於1日晚11時許成功降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即月海的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此處可能存在比較年輕的玄武岩,對月球火山活動演化歷史可望更進一步認識。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2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