ㄏㄏㄏ...謝謝!原因有二:
1.以前天文台內的自動追蹤修正是交給SBIG ST2000XM的DUAL CCD內的237CCD.但因常有找不到參考星的問題(高山比較沒這問題).所以在大溪地區使用雙工的ST2000並不理想.去年改為STV後,因設計上可以在目標區上下左右10度的搜尋參考星.所以這問題有所改善.但因拍攝彗星是主要觀測項目,極限是在16等以內可以處理.拍攝時間在6分鐘即可得到.若過長的曝光在水氣和光害不理想情況下就無法取樣.因彗星要取得正確的星等,除了要處理CCD內部問題外,還要不能有光害濾鏡內置.否則色光可視星等就不標準了.
2.因沒有光害濾鏡,所以水氣和光害引起鏡內的二次反射影響粉大,增加曝光外圍的雜光也會增加.雖可用平光處理,但微光星點也會影響.所以曝光時間控制在6分鐘以內.但若要以氫離子散光雲氣增加光害和氫離子影像為主,那當然曝光時間增加就有其意義.但對星等測定就比較沒意義了.
原來如此, 目的主要是星等測定,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