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跟科普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05/4/2p9ba.html中國時報【周麗蘭/雲林報導】
台灣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大退步,每三年一次評鑑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從六十五個國家的第四名滑落至第十二名。而教育部統計,國小自然科教師只有一成五是科班出身,一名專業自然科老師無奈說:「老師都不見得有興趣、有專業,何況是學生?」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自兩千年開始,每三年調查一次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二○○九年有六十五個國家參與,台灣的科學素養從上一次第四名滑落到第十二名。原因與國小科學教育不佳應有直接關連。
一位不願具名校長指出,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每下愈況不意外,專業自然科教師不足,全台只有約一成五是數理或自然科學相關研究所畢業,其餘八成五中,不少是身兼行政職的老師或不適任老師。
校長表示,老師的科學素養不足,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也幾乎不做實驗,「好一點的看參考書教,差一點的亂教,連考題都不會出。」有一位老師按照參考書出題,參考書答案錯,老師也跟著錯。
教育部中央課程自然領域諮詢教師團隊力挽狂瀾,去年起,組隊巡迴各縣市,企圖提升自然老師的興趣及專業知識;成立科學教師科學閱讀工作坊,推動小朋友的科普閱讀,強化科學基本認知能力。
鳳山國中自然科教師盧奇男指出,台灣近年推動閱讀運動,但大部分以故事為主,學生雖增長語文知識與詞彙,但敘事性文本的知識不夠精準。他說,目前中小學自然科學課本以問答為主,學生很難從閱讀課文獲得理解文章的能力如判斷、解析、問題解決等,有必要推動把閱讀融入科學學習、科學閱讀方法。
不只自然科教師專業不足,鄉下的國小英文教師品質也參差不齊。以雲林縣為例,具有英文專業的正式老師通常轉為級任,加上偏遠小校的英文老師授課時數不足,必須巡迴兩至三校才夠一周二十一堂,正式教師望之卻步,英文課通常是代課老師充任。
雲林縣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代課老師每年考一次,小校幾乎每年都在換英文老師,即使老師有足夠英文教學專業,也不利小朋友學習,加劇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