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F全名為「調制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https://medium.com/one-eyed-poet/mtf%E5%9C%96%E8%A1%A8%E6%B2%92%E6%9C%89%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4%BA%94%E5%A4%A7%E9%8F%A1%E9%A0%AD%E7%89%B9%E6%80%A7-5249640dab43「調制轉換」的是什麼?
答案是:主體的反差對比(contrast)。現代光學設計目標之一是「完整傳達主體反差對比」。日本媒體測試報告中的MTF圖表垂直座標(Y軸)就直接標明為「反差對比減少率」(コントラスト減少率)。
換言之,減少率越小,曲線數値越接近100%,表示主體反差對比還原能力越高。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反差對比」是一個概念,不要拆解分別加以詮釋。很多業餘玩家被中文模糊性誤導,將反差對比拆解成兩種截然相反的意義,造成溝通上很大的障礙,要注意。
水平座標(X軸)則表示從片幅中心到邊緣的位置。由於鏡頭的光學表現對稱,因此測試圖表只需標示從中心到邊緣的距離即可,在135片幅上,這段長度公稱為21.6mm,圖表標示至21.0mm。
對一位鏡頭設計者來說,MTF是非常有效的測量工具,它可以用來檢證設計理念是否能在光學表現之中體現。
這裡要再度強調的是:MTF圖表有其專業性,應該交給專業人士來判讀。一隻嚴謹設計製造組裝的鏡頭,做完MTF測試後至少會有一兩百張圖表,廠商公布的MTF圖表,通常只有區區兩張。單張圖表有其先天限制。一般人則未必瞭解,只取自己想看的漂亮數據,容易曲解事實,不可不慎。
除了google搜尋結果告訴你的解讀方法之外,你還應該知道MTF「不能告訴你」的事情。這裡簡短介紹其中的六大特性:
1. 鏡頭耀光(flare)
2. 色彩傳輸(color transmission)
儀器產生MTF圖表時,一般輸入訊號是1:1000的高反差黑白線對(line pairs),光源是白光(white light),往昔會採用極微粒乾板底片,現代則以CCD作為數位感光偵測元件。實作測試(或用電腦推算數値)的結果,很可能會與使用的白光品質、使用光線的波長數量以及加權比重不同而產生差異。
3. 近攝光學表現(close-up performance)
實驗室進行MTF測試時,無論是實測鏡頭或者以電腦數據推算,鏡頭對焦距離都統一設定在無限遠處。產生出來的報表,無法代表鏡頭在近距離內的表現。
4. 畸變(distortion)
此處所指的「畸變」,是德國數學家賽德爾(Philipp Ludwig von Seidel)於1856年提出的五種像差之一。這五種像差分別是: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beration)
彗星像差(coma)
像散(astigmatism)
畸變(distortion)
像場彎曲(curvature of field)
許多畸變都無法從MTF圖表上得知其程度,像是下圖的兩種畸變模式就是。此外,像場彎曲則跟整個成像平面的平整度有關,MTF圖表成像平面則是完整的切面,兩者有相當差別。
5. 暗角(Vignetting)
6. 散景(bokeh)
另一個不是MTF圖表所能觀察到(但很多人在乎)的鏡頭特性,就是「散景」(bokeh)了。
MTF圖表的優點是:它對光學設計者來說是一個是客觀、價値中立的量化成果,設計者可以利用此一工具來快速達成設計目標。
對一般使用者來說,你必須瞭解它並不是一張神主牌。「5比4大,所以5比較好」的直觀判斷,並不能直接套用來解讀MTF的數據。
近代智慧手機普及速度驚人,人們使用手機拍照,已經取代輕便相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隨之崛起的光學鏡頭評鑑,在網路上風水輪流轉,這次轉到了法國 DxOMark Image Labs開發的DxOMark。
DxOMark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數位相機系統與手機鏡頭量化評鑑程序,最後呈現在你我眼前的,是一長排一目了然的「分數」(score)。在媒體強力推銷背書的情況下,消費者也順勢接受這一個新指標,只需按圖索驥就能輕鬆買到不錯的商品,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