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積盤有兩種:
-)原恆星形成時的吸積盤
一團旋轉的氣體及塵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根據角動量守衡定律,我們知道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它會不斷旋轉,而且物體收縮得越細,旋轉速度越大。這團氣體的收縮,導至旋轉速度增加,再加上氣體粒子之間的摩擦,令氣體團變形成為碟狀,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二)密近雙星中的吸積盤
在一個由紅巨星和白矮星構成的雙星系統內,假若這兩顆星非常接近,紅巨星的物質便會被伴星所吸引,以高速旋轉流向白矮星,形成一個吸積盤(accretion disk)。這些落進吸積盤的物質,起初擁有很大的動能,在運動過程中,動能轉化成熱能,當吸積盤的溫度提升至能產生熱核反應的高溫,便會發生爆發,觸發一次新星爆發,這些由物質交換而引發的新星爆發,可以在同一個雙星系統內重複多次發生。著名的例子有南冕座T星在1866年和1946年的新星爆發。(與超新星爆發不同)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6%98%9F 中子星約10~100公尺厚的表面主要是由氦氣所組成,若周遭恰好有伴星,伴星的表面器體會被中子星的強大重力「擄走」,氣體會旋繞在中子星周圍形成所謂的「吸積盤(accretion ),當吸積盤的物質落在中子星表面,使物質密度與溫度超過氦的核融合所需條件時,便會引起氦融合成碳其他重元素的核融合反應,瞬間釋出巨大能量,使外射的X射線輻射強度遠大於可見光。有的中子星每天都會發生數次這樣的爆發、每次爆發會延續10秒左右。
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 2×1011 到 3×1012 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了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核爆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
恆星半數為雙星系統,這種透過吸積盤的質量轉移的故事,應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