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6/news2010091601.htm科學家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一場2個約火星至金星大小的天體(稱為「Theia」和「原始地球proto-Earth」)劇烈撞擊之後所形成的。目前一般認為這場撞擊發生在約太陽系誕生後3000萬年,或相當於距今45億3700萬年前。但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波爾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科學家Tais W. Dahl等人最新研究顯示:這場撞擊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時間還晚,大約是太陽系誕生後約1億5000萬年左右。
太陽系的行星可能是透過比較小的天體,如小行星或矮行星等,互相撞擊、融化之後結合在一起而逐漸變成愈來愈大的行星。目前假設原有2顆大約是火星和金星大小的行星發生劇烈撞擊,當時這2顆行星都已具有金屬(鐵)質的地核和矽酸鹽岩石組成的地函,原始地球溫度高達7000℃,撞擊時間比24小時還短,因此在這場劇烈撞擊下,鐵和岩石必定都會融化,但岩石和鐵等成分會因此而混合嗎?
直到最近,科學家仍相信行星形成過程中,鐵和岩石會完全混合,因此月球會是在距今45億3700萬年前形成的。然而Dahl等人檢測地函中特定元素,以鉿-182(Hafnium-182)進行放射性定年;鉿-182會逐漸轉換成鎢(tungsten)的同位素鎢-182,半衰期約5000-6000萬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喜好的環境也不同,鎢與金屬較親近,而鉿則喜歡和矽酸鹽在一起。在撞擊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金屬都沈入地核中,那麼所有的鎢-182也會隨之沈入地核嗎?經過檢測與計算,結果發現地函岩石中仍保有一部分鎢同位素,顯示這場撞擊發生於所有的鉿都衰變成鎢之後。Dahl等人表示:這顯示地球和月球形成時間比先前認為的還晚。
資料來源:http://news.ku.dk/all_news/2010/2010.6/earth_and_moon/, 2010.06.07, K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