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以為,原文發音是什麼,就儘量那樣發音,大概會好些吧。 "Ga" 在義大利文發的音就像「ㄍㄚ」,而不是「茄」。「茄」比較近亦義大利文的 "Ce"
這讓我回想到梅西爾(Messier) 這個法國名字(記得立群兄有提過) 其實發音比較近似於「梅西耶」:因為此處的 ie 兩個母音是分開發音的的音節,i從s而發Si, e 單獨發音為「耶」,r 在尾音時發音近似 hr(呵)的發音,而不是像英文er合起來發「爾」的音。於是讀來就近似「梅西耶」了。
以上。
有一些外來語,英文與原出處的唸法本就不同(就如上面的例子),只是因為用國際廣為通用的英語發音,才會有別於原來的發音方式.
至於說"對"與"不對",這就像現在小學的發音規定,"亂啊!",學生與老師,為了部定的統一規定與將來考試的標準,將有些字或詞,定義的發音方式與大部分人的發音方式相異,在中文上,也就是讀音與語音不符,如果經過很少的時間,會有人糾正其發音,但時間久了,自然會形成讀音,您說它對不對,是與原始出發的音不符,但也沿用成習了,如不會造成詞彙的誤判與其它本義的誤解,其實是歷史的演進,沒什麼好硬要糾正的.
像John這個字,多半沒人會對譯為\"約翰\"有意見,但有些學古文(指歐美語系)或對聖經有研究的人就知道,它們的發音與英文一般習用的發音方式不同,但大家對John的中文譯名仍接受(單用英文發音,似乎"强\"或"將"應比"約翰\"更適合吧!)
如要談這些,有一大缸子的東西是談不完的,個人是覺得,能搞懂原來意思或原文是最好的(能越接近當然也是越好的!),因為那畢竟是原始本意,但中文的翻譯後,只要沒有曲解或張官李戴,其實,"茄"利略或"嘎"利略("茄"或"嘎",甚或"加",都指發音),大家都曉的指的是義大利那位偉大的科學家,可能一般人這就够了,這些有爭議的東西,其實科學論文在中譯後,多半附有原文在後,讓人知道原始為何,但有時不過就像那個John或伽利略,那個附於之後的"英文字母"原文,到底原義真的是\"英文","義大利文"或是聖經抄本(非英文)的原始發音或英文發音,可能多半還是有一堆人不知道.(有些東西,不是要小弟要提倡以訛傳訛啦!而是留給該要研究或搞清楚的人去認真研究的比較重要(這類問題留給像歐洲歷史或文學史或語言專家的,比科學家要來的有重要性吧!),當然有機會搞清楚偉人的真正名字叫啥也不是壞事啦!至少當作一個常識在看就可以了
)
不過談到此,可能台灣的教育學者,可能要先搞清楚"小學\"紛亂的發音才是最重要的,光"歌仔戲\"的"仔",教本與讀音就有問題了,而"仔"的發音,其實要看原始的用法,才會有不同,光這點就有一堆與現實面脫節的人了....
我贊同有些讀音張冠李戴,在國外也許會鬧笑話,不過那是以"中文"硬曲解英文發音,這本就不對(因為是外來語,翻過中文就已失真了,再用中文硬套回去,不錯才有鬼
),如在國外,本就應以當地或國際用於為主,那中文是那個字,其實在當下就沒那麼重要了.....
不過翻譯有錯,如造成原義上的誤解,還是要好好檢討才是,像jimhung999兄說的那個Si,其實化學元素有一大缸子是扯不清的...連化學老師讀的都各有不同....還好已經不用再考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