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220413.htm 在最新研究中,作者试图检测水熊虫这种的多细胞生物能否进入量子态。他们收集了3只体长在0.2~0.45毫米之间的水熊虫,将它们冻结后,这些动物的体型缩小至最初的三分之一。随后他们进一步降温至10豪开尔文,已经无比接近于绝对零度;而压强只有大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即使对水熊虫来说,这也是它们经历过的极限生存环境。
接下来,研究团队将这3只冻结的水熊虫分别放在超导电路的两块电容板之间。这时,这个电路就形成了一个量子比特(如下图所示的量子比特B)。当水熊虫接触到量子比特B的电容板,量子比特B的共振频率会改变。量子比特B与周围的量子比特A通过电容器耦合在一起,因此这两个量子比特处于纠缠态。经过几次测试,研究团队注意到两个量子比特和水熊虫的频率是串联变化的,说明这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纠缠系统。
最终,在进入冻结状态后的第17天,研究人员给这3只水熊虫缓慢升温,试图唤醒它们。结果其中一只幸存并恢复活力,这只幸存者也被研究者称为“第一只实现量子纠缠的动物”。
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尽管人们可能说,与水熊虫组成相近的非生物物体也能产生类似的结果,但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是在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身上观察到了量子纠缠,并且实验后它的生命功能还得以保留。”
不过,这篇尚未接受同行评议的论文在公开之后,也遭到了不少质疑与批评。而质疑的原因也非常直接:这个实验根本无法证明水熊虫进入了量子态。
一些科学家认为,水熊虫与量子比特之间或者是与量子效应无关的经典作用,或者压根没有出现相互作用,而只是将冻结脱水的水熊虫放在量子比特上。
“将水熊虫放在量子比特这个电路旁,两者间的作用是通过我们已经了解了150多年的电磁感应实现的。如果是将一粒灰尘放在量子比特旁,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 物理学家Ben Brubaker这样评价这项实验。
莱斯大学物理和天文学院的院长Douglas Natelson教授也表示:“作者只是将水熊虫放在一对耦合的量子比特之一的电容板上,这只水熊虫就像是冻结的水,如同一个绝缘体,改变了它所处的量子比特的共振频率……这完全不是量子纠缠。”
这只水熊虫究竟是否进入了纠缠态,或许还需要等待同行评议的结果,以及更多科学家的进一步探讨。但至少,它们又一次在极端环境中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未来,无论是寻找通往量子世界的桥梁,还是作为深空旅行的急先锋,相信这种神奇的动物都会无数次与人类共同书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