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6274537.shtml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被列為國家級內陸型濕地生態區,喜愛夜間生態探索民眾近來發現,自從園區路燈照明變強,200多盞路燈讓晚間宛如白晝,螢火蟲求不到偶,水柳開不了花,夜行性動物不出來,物種少了許多,濕地生態改變。
馬太鞍濕地到處可見不同綠色植物、水生藻類、微小昆蟲,是賞鳥人士的天堂,更是夜間生態探索的好去處,每晚可見各種夜行性動物出沒,相當熱鬧。
園區教育中心解說員吳永斌表示,夜行性物種於夜間進行覓食和交配,如螢火蟲求偶時,以腹部螢光於黑暗中閃光頻率吸引異性;自園區產業道路路燈由黃燈泡改成亮度高的白燈泡後,強光使得螢火蟲腹部閃光看不清楚,難吸引異性,失去繁殖機會,數量愈來愈少。
他表示,強光也影響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辨別方向能力,造成依靠夜行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難以繁衍;此外,植物受到夜間照明光害,休眠期受到干擾,時序失常,不正常生長周期造成植物壽命縮短。
花蓮縣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熊帆生指出,光害除影響3至5月黑翅螢求偶,也讓在濕地出沒的台灣小蹄鼻蝠、東亞家蝠及台灣野兔等夜行性動物打亂生活節奏。
協會也觀察到沒受到強光照射的水柳準時在2月開花,近路邊的水柳被強光打亂花期,至今未開花。
光復鄉公所農業觀光課長許劍秋表示,馬太鞍濕地園區有自行車步道,基於夜騎族行車安全,近半年陸續更換高亮度燈泡;如今民眾反映燈光太亮影響濕地生態,將參考專業人士意見,會在民眾生活機能和生態環境中取得平衡。
吳永斌建議,在路燈上加裝遮光罩,光源集中照射地面,既可降低光害,亦不影響用路人權益。
【2011/04/15 聯合報】@
http://udn.com/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是自行車步道行經之處,照明太亮,影響當地物種棲息,太暗,居民又反映有危險。
記者陳宇君/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