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活動公告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第3星族古老恆星
第3星族古老恆星
2024-11-27 07:41:51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第3星族古老恆星  (閱讀 11081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於: 2016-06-20 13:08:13 »

第3星族古老恆星還在嗎??
==
http://astronomynow.com/2016/06/19/astrophysicists-release-new-study-of-one-of-the-first-stars/
BD+44°493 第二星族星
BD+44°493
α=02h 26m 49.74s, δ=+44° 57′ 46.52″ J200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6%97%8F
星族是銀河系中年齡、化學物質組成、空間分布與運動特性較接近的恆星集合,於1927年由布魯根克特(P. Bruggencate),1944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區分成現在的三族恆星。觀察銀河系內的恆星,可以將她們分為第一星族和第二星族兩大類(在理論上還有第三星族,但在銀河系內未曾發現)。做為分類標準的是年齡、化學成分、在星系內的位置、和空間速度。主要的原因是年齡,不同的星族在赫羅圖上分布的位置不一樣,這就像應用在星團時一樣,在星團中,所有的成員被認為有著相同的來源。

通常,區分族群的數字(一、二、三)的增加並不意味著世代交替,只區分彼此間的年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B1%AC%E9%87%8F#.E7.AC.AC.E4.B8.89.E6.98.9F.E6.97.8F.E6.98.9F
金屬量(Metallicity)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恆星之內除了氫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個術語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金屬」,因為在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占了壓倒性的大數量,天文學家將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視為金屬

...........最初的恆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 Population iii ,完全不含任何金屬。 .... 但直至2007年,仍未發現第三星族星。
下一代的恆星於第一代恆星死亡釋出的物質中創造出來,被觀測到最老的恆星,被認為是第二星族星

...

最年輕的恆星,包括我們的太陽,含有的金屬最豐富的恆星,被認為是第一星族星  Population I (metal-rich) 。  

第二星族Population ii 或貧金屬星只有相對是少量的金屬。理想的相對的少量必須是除了氫和氦之外,所有的元素都遠低於富金屬天體中的相對數量
至今,它們已經仔細的觀察了大約十個金屬量非常貧乏的恆星,像是CS22892-052、CS31082-001、BD +17° 3248、而已知最老的恆星是HE0107-5240、HE1327-2326、HE1523-090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llar_population#Population_II_stars

« 最後編輯時間: 2022-10-15 09:22:16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1 於: 2017-12-07 18:43:46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677321.htm

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与墨西哥国家天体物理、光学与电子研究所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上发布了一个重要发现。他们利用大型毫米波望远镜通过光谱观测证认了一个红移大于6.0的恒星形成星系G09 83808。

这是迄今第二遥远的尘埃恒星形成星系,仅比宇宙年轻10亿岁。这个诞生于128亿年前的第一代大质量星系,是宇宙中最年老的天体之一。而这些明亮的大家伙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它们常常被认为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家园。


艺术家对遥远星系CR7的构想图,这里可能包含着宇宙最原始的恒星

宇宙中的第一缕星光

大爆炸发生了数亿年之后,第一代恒星才出现。人们普遍相信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诞生在宇宙最早期不含有任何金属的气体中。但由于在观测上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它们,关于第一代恒星的真实面目仍然众说纷纭。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明亮天体的宇宙之中。找一个晴朗的月黑之夜,你可以用肉眼看到成千上万颗星星。不过它们仅仅是我们在银河系里的左邻右舍,只有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到数亿星系照亮的广袤宇宙。

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在宇宙刚刚降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到处都是一片黑暗,直到大爆炸发生了数亿年之后,才出现了第一代恒星。在此之后又经历了十亿年,才产生了第一代星系。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追问:宇宙中的第一缕星光到底是如何诞生于黑暗之中?我们又该去哪里找寻它们?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宇宙学家通过复杂的数值模拟计算设计出了合理的模型,认为大爆炸留下的密度起伏可以逐步演化成第一代恒星。除此之外,对于遥远星系的观测也可以使我们乘着时光机回溯到宇宙黑暗年代的最后一刻。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相信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诞生在原初分子云——宇宙最早期不含有任何金属的气体中。理论学家预言这些恒星大气层中的金属含量极低,甚至不含有任何金属元素,即只存在氢、氦和极少量的锂。

然而,由于在观测上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它们,关于第一代恒星的真实面目仍然众说纷纭。它们有可能是比太阳质量大百倍的重量级选手,也有可能是和太阳质量差不多的不起眼的小家伙。

昙花一现还是深藏不露?

第一代恒星都会以大质量短寿命作为终结,在极特殊的条件下,例如具有极高的角动量系统中,仍然有可能产生小的碎片从而形成小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当这些恒星质量小于太阳时,就有可能一直活到今天。

因为不含金属,产生第一代恒星的气体系统比今天的分子云气体要简单得多。而且宇宙学模型基本上能够为关于第一代恒星孕育环境的初始条件提供非常完整的描述。

最早的气体云由于自身的重力开始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加热气体并形成氢分子。随着氢分子的冷却,在最致密的区域会形成团块,也就是第一代恒星的摇篮。这些团块的温度几乎是今天孕育恒星的分子云温度的三十倍。这也意味着它们发生塌缩的临界质量要比后者高出一千倍。

这些气体团块“始祖”的最终结局如何?它们究竟是产生了与自身质量相当的恒星,还是分裂成许多小块从而形成大量小质量的恒星?二十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大量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都将演算的终点推向前者,并且几乎完全排除了原初团块分裂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第一代恒星都是具有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太阳质量的大块头。但这也不幸地意味着它们不能活得太久,通常熬不过几百万年的时间,更不用说穿越一百三十亿年出现在今天我们的视野中了。

在最近的十年中,关于第一代恒星的不可观测性出现了转机。来自美国、日本等多个理论研究团组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尽管一般情况下,第一代恒星都会以大质量短寿命作为终结,但在极特殊的条件下,例如具有极高的角动量系统中,仍然有可能产生小的碎片从而形成小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当这些恒星质量小于太阳时,就有可能一直活到今天。理论学家甚至预言,在银河系中心核球以及近邻矮星系中,都有可能会找到它们。然而,这种情况的极端特殊性以及它们隐藏区域的极难观测性,并没有降低找到第一代恒星的难度系数。

通向远古宇宙的恒星考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大量的天文学家致力于寻找第二代恒星。这些恒星的质量一般比太阳要小,因此能够存活得极为长久。通过测量它们的化学成分,可以沿着宇宙时标穿越回到远古,了解第一代恒星和早期宇宙的本质。

第一代恒星的寿命很短,但常常以非常壮丽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比如超新星爆发。在这个过程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金属元素被喷射到周围的环境中,然后以远比氢分子云高效的方式快速冷却并产生小质量的第二代恒星。这些恒星的质量一般比太阳要小,因此能够存活得极为长久,其中有一些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被观测到。

如果认为这些长寿明星的表面化学成分没有被内部“混合”过程或者外部影响明显改变,通过测量这些化学成分,我们就可以沿着宇宙时标穿越回到远古,从而了解第一代恒星和早期宇宙的本质。

由于这些珍稀的古老恒星是我们目前通往宇宙最早期星光的唯一观测途径,而且观察这些身处银河系及其近邻星系的恒星远比遥远的星系要容易得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大量的天文学家致力于寻找第二代恒星。虽然它们也极其稀有——在太阳附近区域,大约每十万颗恒星当中才有可能找到一两颗,人们还是幸运地撞见了一些。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通过SkyMapper望远镜看到的SMSS 0313-6708,它的金属含量还不到太阳的千万分之一,现有的天文观测甚至无法在它的大气中找到任何铁元素的痕迹。尽管我们还无法准确地判断它究竟有多老,但科学家们几乎非常确定,它一定不会比宇宙年轻多少。

通过分析年老恒星来研究第一代恒星和早期宇宙通常被称作“恒星考古”或者“近场宇宙学”。我国天文学家在最近几年也积极投入其中,并正在利用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LAMOST望远镜建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宇宙化石”样本,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珍奇的第二代恒星,并为破解第一代恒星的神秘身份提供新证据。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2 於: 2019-05-09 22:48:40 »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2360.0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3 於: 2020-06-05 10:35:13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987283.htm

早期宇宙中的第一颗恒星可能比科学家们最初认为的要早得多,这为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的星系演化打开了新的问题。研究人员预计,在最新的哈勃观测结果中会发现所谓的第三星族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但却空手而归

Population III恒星被认为是新宇宙中最早形成的恒星。它们是由氢、氦和锂组成的,科学家们认为,它们是大爆炸后唯一存在的元素。

然而,它们在产生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物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宇宙历史的早期燃烧之前,它们丰富的内核创造了较重的元素--包括氧、氮、碳和铁等然而,在这之前,它们被认为已经生长到了巨大的体积,可能是我们的太阳的一千倍。

它们的秘密是导致欧洲航天局的Rachana Bhatawdekar率领的科学家团队试图通过哈勃数据来寻找Population III 恒星的原因。利用MACSJ0416星团及其平行场的读数,并将哈勃数据与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地面甚大望远镜的进一步信息结合起来,他们可以一窥宇宙大爆炸后5亿到10亿年左右的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哈勃利用了所谓的引力透镜的优势。在这里,较近的星系团足够重,可以弯曲和放大光。反过来,这也就成了它们背后更远的天体的放大镜。透过这些自然发生的透镜,哈勃可以看到远远超其原生光学系统的恒星证据。然而,要想从这些数据中真正识别出有意义的东西,欧空局的团队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处理。他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来去除最亮的前地星系的光:虽然恒星通过产生引力透镜来帮助,但它们也超越了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较暗的远处天体。

不过,他们没有发现Population III 恒星。事实上,“我们在这个宇宙时间区间内没有发现这些第一代Population III恒星的证据,”Bhatawdekar说。“这些结果具有深刻的天体物理学后果,因为它们表明星系的形成时间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这也有力地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早期宇宙中的低质量/微弱星系是导致再电离的原因。”

再电离是早期宇宙的星系间介质被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电离的过程。然而,Bhatawdekar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过程发生得更早----事实上,哈勃太空望远镜无法观测到。幸运的是,哈勃的后继者近在咫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能够进一步深入宇宙深处,追踪更早发生的事件。它计划于2021年发射。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4 於: 2022-09-30 10:21:26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322463.htm 

天文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宇宙第一颗恒星的化学证据,也被称为第三星族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它们潜伏在一个遥远的类星体中。人类从未见过第三星族恒星,但它们可能是理解人类存在时间线的关键。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5 於: 2022-10-11 08:45:49 »

尋找宇宙初生恆星困難重重,但總算找到線索  https://technews.tw/2022/10/09/potential-first-traces-of-the-universes-earliest-stars/


初生恆星預估約宇宙 1 億歲時誕生,還不到現在宇宙年 1%。第一代恆星天文物理學也稱為恆星族 III(按:依金屬豐度比例分類,恆星族 I 如太陽;恆星族 II 常見於球狀星團老恆星,金屬含量豐度較少;恆星族 III 則除氫和氦外,其他金屬豐度更低)。天文物理理論認為,第一代恆星形成時的大質量,導致恆星生命週期走到超新星爆炸時,炸出來的元素會散布星際空間。然幾十年天文學家孜孜不倦搜索,還是沒找到初生恆星存在的直接證據。

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文物理學期刊的新成果,天文學家使用近紅外光譜儀,於雙子星天文台其一口徑8.1公尺的望遠鏡,觀測數顆已知最遙遠的類星體。藉分析類星體周圍雲氣光譜,發現不尋常組成:含鐵量比太陽多20倍,鎂鐵(Mg / Fe)比例出奇地低。

科學家相信這特徵,是來自第一代恆星以不穩定對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型態爆炸留下。估計該恆星約太陽質量150~250倍巨型恆星。與其他超新星不同的是,不會原處留下殘骸(如中子星或黑洞),而是將所有物質拋出。因此要找到第一代恆星的方法,第一個是正巧觀測到這類型爆炸事件(遇到可謂極其困難);第二是利用元素化學特徵,辨別噴到星際空間的物質。但這也是件棘手的工作,因光譜亮度除了代表元素豐度,也含其他物理參數,需仔細校正。

為了尋找大質量恆星族III的存在證明,好幾年前天文學家聚焦銀河系銀暈恆星,嘗試回答難解之謎。這回從類星體光譜元素波長,利用強度估計元素豐度,由東京大學Yuzuru Yoshii和Hiroaki Sameshima與其他共同作者發表:「一個質量約30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以不穩定對超新星炸出鎂鐵比例,與我們這次觀測類星體的元素分析結果一致」是令人振奮的成果,表示這方法可用於尋找初生恆星。

如今宇宙儘管大質量恆星III不復在,但留在星際空間的物質,可能依舊存在至今。為了更徹底解釋新發現,還需要更多來源的觀測結果,調查是否有相似特徵。若確定這尋找第一代恆星的新工具,我們對宇宙演化的細節更能梳理清晰。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6 於: 2022-10-18 22:13:04 »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tentative-evidence-of-the-first-generation-of-stars/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7 於: 2022-10-24 11:55:18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330283.htm 

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第一批照亮宇宙的恒星的古老化学遗迹。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实验室操作的夏威夷8.1米双子座北方望远镜观测到的一个遥远的类星体进行创新分析发现了一种不寻常的元素比例,在他们看来,这些元素只可能来自一颗300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的全面爆炸产生的碎片。

天文学家们现在相信,在使用双子座北方望远镜研究了最遥远的已知类星体之一之后,他们已经发现了第一代恒星的爆炸残留物。他们通过使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确定类星体周围的云层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最终发现了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成分--跟在我们的太阳中看到的这些元素的比例相比,该材料所包含的铁比镁多近9倍。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8 於: 2023-03-31 13:35:28 »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the-first-stars-werent-born-alone/ 

New evidence suggests the first stars to shine in the universe formed in groups.



==

https://arxiv.org/abs/2303.15511
Population III star formation in an X-ray background: III. Periodic radiative feedback and luminosity induced by elliptical orbits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109079

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stars)为宇宙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可能隐约观测到了它们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 Daniel Whalen 也同样谨慎。他说:「这确实可能是一个星系中混合了第三星族星和第二星族星的证据。尽管这将可能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第一个直接证据』,然而这却并非确凿证据。」其它滚烫的宇宙天体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氦 II 信号,包括旋绕在黑洞周围的灼热物质吸积盘。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9 於: 2023-05-09 13:01:12 »

https://www.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74203FCA8F1B814F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74203FCA8F1B814F

識別出第一代恆星爆炸的化學痕跡,這些發現將使我們更加了解大霹靂(Big Bang)後第一代恆星的性質。

  天文學家使用甚大望遠鏡(VLT)發現3個非常遙遠的氣體雲,當時宇宙的年齡僅為其當前年齡的10~15%,並且其化學成分與天文學家對第一代恆星爆炸的預期相符。這是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非常遙遠的氣體雲中,識別出第一代恆星爆炸的化學痕跡,這些發現將使我們更加了解大爆炸後第一代恆星的性質。
« 最後編輯時間: 2024-05-17 08:39:25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10 於: 2024-05-17 08:37:56 »



研究人员将这些恒星命名为"SASS",意为"小增生恒星系统恒星"
https://scitechdaily.com/hidden-in-the-halo-mit-researchers-discover-the-universes-oldest-stars/
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cience/1431180.htm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3



« 回覆文章 #11 於: 2024-05-17 08:40:29 »

第一代恆星 2MASS J18082002-5104378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35&topic=22621.0

銀河系內最貧鐵恆星SMSS J160540.18-144323.1 可能是宇宙第一批恆星的孩子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38&topic=32838.0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