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沒錯,開始拍天文攝影都會有這樣的迷思..天文攝影是科學照片,是否要後天的加工?其實粉簡單...
科學照片:如老貓拍攝微小物體,如彗星.就是要最真實的影像資料,所以CCD要考慮光學系統的像場彎曲,色差及球面像差(天文定位).電子影像要考慮去偏差,暗電流,平光及大氣擾動所引起的影像失真,最後是濾鏡要考慮類肉眼的感色性去求得目視星等和攝影星等的差異(天文測光)...所以這類的天文攝影者多是看到為主,降低失真為輔.其它不能作.如果有興趣就可走這條路,
藝術照片:利用天文儀器和光學系統,研究發光被攝體的主要色光,將被攝體拍到看得到,低失真雖也是要求,但如何達到清晰完美而具有藝術價值是目標.
以老貓而言,藝術性質的照片比科學照片難搞...
感覺兩樣都很難搞...
不過不可諱言的, 有了軟體處理之後, 天文拍攝變得更有趣, 不是只把快門按一按就結束, 後製的過程也會有驚喜.
(不同的人來調, 也有不同的結果)
以下是 M31 亂調二部曲 ...
1. M31 ISO1600 30s 單張
2. M31 ISO1600 11張30sec + 1張dark, 利用DSS疊圖跟後製.
3. M31 ISO1600 11張30sec + 1張dark, 利用DSS疊圖跟PS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