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想了一下就說幾句好了...
反射鏡是老貓第一個接觸學習的天文望遠鏡(圓山天文台都是折射鏡,學到的是對極軸的基本功,因為那時沒聽過?極軸望遠鏡的...),或許是第一個自己擁有的反射鏡,大部份時間都耗在佛科試鏡和修拋物面.當時最難的是那個東東...最後的鍍膜是大家一起泡藥水,將鏡面洗淨後,鏡面朝上慢慢讓溴化銀產生氧化環原將金屬銀析出附著在反射面上...我就覺得是完成天文望遠鏡了...其它的光軸,鏡架都不是粉大的問題...因為當時那一代的天文同好,最難的磨鏡,試鏡和拋光等粉累的工作都遇到過了...調光軸是最...最不入流的技法....
想不到30年後,反射鏡光軸反而是大家都怕的東西!??
的確!當時大家一起作,幾位資深的天文同好粉多都是製鏡專家,所以天文台內有粉多人可問...學得如行雲流水...當時磨完一片10公分鏡,後來計畫也入手兩片20公分大鏡,準備專五的寒假動工,後來卻考預官沒有時間去完成大業..ㄏㄏ...
所以現在鄉親說,要學調光軸技術...粉好! 調光軸會亂到想哭?! 粉正常ㄚ....調光軸如果是無到有的diy鏡筒,那會學到全套的光軸修正.
如果是買現成的...只是歪了,要調光軸...那是學到半套...
以前用肉眼看,的確靠感覺調整就可以看星星了...那時沒有雷射調整,沒有攝影...只是純觀測...如果要拍月食,我才會是對星光繞射一下...光軸靠著是一本民國60年代購買的如何自製天文儀器這本秘笈加上天文台幾位同好前輩幾年下來的指導...
那時就沒有人說光軸粉難調,多是望遠鏡粉難動,或是極軸對不準的問題為多...反正懂的人也粉少,多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最慘的一次,是從家裡扛一個10公分反射鏡到圓山坐火車到觀渡的學校,,,要扛鏡筒從關渡車站到山下,再爬近半小時的好漢坡....再爬到學校的大成館頂樓...為的是晚上的月食觀測....反正年輕有活力嘛...架好反射鏡經緯儀,調光軸就拍照了...至於折射鏡,當時國內有代理商進口一部6公分折射天文望遠鏡,最簡單的赤道儀(沒有微動裝置)要六千台幣(民國68年),那是天價ㄚ...也要受警備總處管制...所以反射鏡在當時天文同好眼中,是唯一的國民機了...
*.這一本是偶買的第二本了,所以能保存在現在...第一本是民國66年買的,在67年學昔磨鏡的時候,都翻到爛掉了....陣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