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02:46:06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從傳統底片看數位攝影時代的ISO感光度如何選擇運用  (閱讀 5011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7



« 於: 2020-05-11 08:37:31 »

https://solomo.xinmedia.com/photo/119829-ISO

我們先不論底片會不會消失,就現在的數位攝影,底片上的不少概念至今還繼續沿用在數位相機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光度」這個概念。「感光度」又稱ISO,就底片時代而論,指的是底片對於光的「敏感程度」,高ISO的底片對光的敏感度高,影像在底片的曝光時間就少,反之低ISO的底片對光的敏感度低,影像在底片的曝光時間就多。簡單來說,我們把ISO想像成一塊海綿,高ISO猶如一塊「很會吸水的海綿」,低ISO就是一塊「不怎麼會吸水的海綿」,把這兩塊海綿丟進水中,在一樣的時間,「很會吸水的海綿」所蘊含的水一定比較多。這樣的概念延伸到數位相機上還是一樣的,只要在相機設定你要的ISO數值即可。

這樣看來,為了節省曝光時間,那我們拍照通通使用高ISO拍攝就好囉?正所謂「有一好,無兩好」,高ISO雖然可以縮短曝光時間,但高ISO的設定會產生「雜訊」,ISO越高,雜訊越多,反之ISO越低,雜訊越少。

https://snapshot.canon-asia.com/taiwan/article/zh/lesson-5-what-is-iso-speed

在底片相機時代,ISO感光度表示照相底片對光線的敏感度。
而在數位攝影時代,ISO感光度表示CMOS感測器對光線的敏感度。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genome
恆星
****
文章: 386


« 回覆文章 #1 於: 2020-05-11 10:49:56 »

感覺還是不太一樣
底片長曝的相反則不軌 好像不會在CCD/CMOS遇到

雜訊特性也不一樣 (先說不是我發現的)
底片時代是低ISO長曝 雜訊越低 顆粒越細 所以才會有人玩TP2415呀 (先不說增感)
雖然Sakura 1600/3200出來時驚為天人 但是顆粒不美 後來小弟多半還是用Fuji 800
數位相機曝光時間越長 雜訊越高 多半是熱燥訊 所以才有人推薦寧可高ISO曝光短
拜軟體方便疊圖容易 多拍幾張累積光子之後再疊圖 訊躁比更好
底片時代拍個行星三色分光 別說科學眼 連上月刊天文ガイド都有可能 (自己動手拍木星根本疊不出來 技術不夠)
十幾年前很多人用很便宜的Webcam就能疊出清晰的行星 真是日新月異




已記錄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47



« 回覆文章 #2 於: 2020-05-11 11:41:53 »

攝影時代的ISO 應該是借用 底片 ISO 感光度概念 . 但 兩者是完全不同東西 .  底片 iso1600  跟 相機 iso1600 不一樣  .   
但是  至少 低光下  把iso 拉高  類似, 不過 底片機現在用的很少, 很佩服 以前用底片機 拍深空,  小小觀景窗 如何對好準焦, 而且拍完也不知道有沒拍好 . 現在 數位相機方便多了.
  多年前我朋友花好多萬 買 200萬 數位相機 . 當年 數位相機剛出來.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曹大貓咪
正式會員
銀河系
******
文章: 9809


台灣 桃園 大溪天文台   位置 :東經121度16分50秒  24度53分50秒


« 回覆文章 #3 於: 2020-05-11 12:08:19 »

老貓物語:

底片的 感光度和數位相機的感光度觀念是一樣的!僅是底片是類比時代,簡單而言,底片的感光度是以光進入底片的感光層 ( 溴化銀)的氧化還原成(顯影到定影)金屬銀粒子的濃度(density)來做標準....  數位相機的感光度則是以其信噪比(S/N比)為其標準. 感光度在底片時代是以 ASA/ISO 感光指數 ,或是以常用對數的感光指數 DIN/ISO.
*但兩者都會隨感度越大,底片金屬銀粒子會粗大(反差變大,色調劣化的缺點),數位相機則會噪音變嚴重的缺點!

另外就是底片和數位感度的特性就是底片感度對於光線的金屬銀濃度能夠呈現的線性的穩定性非常低 (實際上能維持這個線性關係僅約曝光0.001秒-數秒),也就是曝光時間過短或過長則會產生相互性感光失效 (E=I xT  曝光=照度 x 曝光時間  日文為 相反則不軌),這公式在攝影運用上就是曝光時間和光圈有其相互特性,改變光圈或曝光時間來得到相同的曝光值! 簡單說在底片的特性曲線上可以看到隨著曝光時間變長,但是濃度呈現短暫直線表現後,馬上往下掉落! 這是因為底片的量子效應非常差(同等約0.3% -1%的量子效應,氫氣增感可以提昇到約3 -4%),所以這個缺點對於天文長時間曝光影響非常大!

數位相機的量子效應則非常好(35% - 60%,有些 Non- Antiblooming CCD 可達85%),所以數位相機提高感度後,曝光時間和感度可以維持相當穩定的線性關係. 這是底片無法匹敵的! 這也是 CCD 在 70年代首次運用在天文攝影後,那些常用的天文底片 (kodak Tri-X ,103a 等) 就粉快被取代了! 底片的類比時代在 90年代結束.

圖: 底片的特性曲線可以看出 德國依爾福底片和柯達 Tri-x 底片同為 ISO 400感度 ,但因曲線斜率比較下,德國依爾福底片反差比柯達Tri-X 高,且感度較高. 德國依爾福底片還是現今少數還在生產的廠牌.在6,70年代 柯達Tri-x 或是 SO-115(TP2415) 都是職業或是業餘天文同好普遍用的天文底片.


* BandWfilmcharacteristics.jpg (36.89 KB, 730x552 - 已被閱讀 228 次.)
« 最後編輯時間: 2020-05-12 09:56:50 由 曹大貓咪 » 已記錄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